返回

第408章 又旧又新的治国之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08章 又旧又新的治国之法 (第2/3页)

   “现在,臣会同长孙延、萧瑀等已大致办理妥当,情况如下。”

    简短的开场白之后,长孙副首相不给两位陛下整理思路的时间,便直入主题,将复杂的具体改良事项一一铺陈开来。

    行政机构和官僚体系,事关国计民生中的“国计”,乃是经济之外、李明最关注的议题。

    在创立辽东政权以来,李明就经过了一轮大的机构改组,弄出了表里两套制度。在打出大明旗号以后,又进行了一次改革,将表面用于应付大唐的那层“壳”彻底废黜。

    现在是第三次“机构改革”,规模非同寻常。

    这不是说过去大明的体制有问题。

    而是今时的大明已经不同往日,不再是占据一角的割据政权。

    而是一头横跨亚洲、疆域远超传统封建社会统治力极限的利维坦。

    治理难度陡然增加,政治体系自然要与时俱进,相应做出改进。

    而作为政治老手,长孙无忌要考虑的还不光是做事。

    还有做人。

    以明代唐,虽不是蚂蚁吞大象,但也足以称得上是火星撞地球。

    两个体量相当的庞然大物合并,对权力版图不啻一场巨震,将原有格局彻底洗牌重组。

    谁该拥有何等职位,不同职位又该享有什么等级的权力,如此安排是否会打破大明复杂而精细的平衡,是否有利于国家,是否有利于自家……

    既要保证行政效率,又要兼顾权力分配,简直是米粒上雕花,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为官僚体系的领头人之一,长孙副首相的任务有多重,毋庸赘言。

    这段时间,他和他的下属都快忙疯了,五加二、白加黑,提前拿到了二十一世纪体验卡。

    而他的好大孙、首席秘书长孙延,更是修仙修到人憔悴,发际线后移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

    在大伙儿个个都是零零七的节骨眼上,李明陛下突然又在突发奇想,找他就为了商量什么“早上中午晚上”吃啥。

    也难怪长孙无忌会这么生气。

    自己都快忙到螺旋升天了,老大却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摸鱼。

    这换谁都要生气的。

    “臣已经依照陛下的意旨,对三省六部和百官职位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长孙无忌仔仔细细地讲述着。

    而李明也一改刚才心不在焉的态度,认认真真地聆听着。

    这是正事。

    大明改制,首当其冲的便是行政机构改革。

    发端自夏朝的三公九卿制,发展到唐朝时已经名存实亡,成为了礼仪性质的虚衔,在这次机构改组中被正式废除,寿终正寝。

    而前朝大隋所开创的三省六部制,现在才过了一百来年,还不至于过时。

    事实上,这套体制挺适合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的,一直沿用到了一千多年以后、另一个东北起家的王朝政权——也就是带清。

    李明陛下是很务实的,不至于为了改革而改革,因此三省的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都得以保留。

    只是三者的职能有了“微调”。

    尚书省作为行政部门不变,下辖的六部尚书在权责上有些调整,自不必赘述。

    变动较大的是中书和门下两省。

    中书省负责根据皇帝意旨草拟敕令,门下省则负责审查诏令。两省的沿革都源自皇帝的内侍机构,两者的职能也有颇多重合互补之处。

    所以在后世,两省就逐渐合并成了“中书门下”一个部门。

    而在李明陛下手里,自然不会把这个问题遗留给后人,他现在就要解决。

    “门下省的诏令审查职能,悉数移交中书省,由中书省完整地负责法令的制订与审核发布。

    “原九卿中的大理寺、以及尚书省的刑部,并入门下省。由门下省负责监督审查全国范围内的法令实施,司令法律。”

    长孙无忌滔滔不绝地讲着,李明点头听着。

    经过这么一通魔改,三省就分别负责了行政、立法(陛下敕旨的编撰、审核与发布)和司法(监督法令实施),各司其职。

    在各自主管的领域内,三省分别拥有完整的权力,而在更广大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上,三省又各自分立,互相掣肘。

    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又保持了一定的权力制衡。

    “而在三省之上,原门下省政事堂升格为‘国务衙门’,便是此处府院。

    “国务衙门统合三省,在三省长官之上,再设正副首相各一人,便是房玄龄房相和在下。”

    长孙无忌继续说道。

    政事堂是原本诸位宰相共同议事的地方。以前的三省虽然分了权,可是遇上需要各部协调的大事,还是需要各位宰相在一起碰头商议的。

    政事堂便是群相办公的地点,位于门下省。

    李明索性把这个临时机构转正,凌驾于三省之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