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好一个兄友弟恭 (第2/3页)
这道理不难理解,树挪死人挪活,粮食进不了京,但人可以出京啊。
以前是臭外地的来京城要饭,现在是臭京爷去外地要饭,倒反天罡了属于是。
这也折射了这场战争的奇景——
各地的负担极其不均衡。
以大唐的真实国家潜力,不是真的供养不起前线几万人的人吃马嚼。
是因为南方不听话,中原的生产又被战争干扰,导致军费的重担其实一直都是关中一地在那儿挑着。
关中虽是天府之国,但因为京城在这儿,人口爆炸、土地兼并,导致本地出产的粮食还不够日常消耗的。
现在再加上战争的负担,经济瞬间崩溃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归根结底,还是国家动员能力不足。
“京城首善之地,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这都是在朕的手里……”
李承乾痛心疾首,看起来整个人都玉玉了。
按大唐律例,户籍制度严苛,农民不能随意迁徙。
不过就目前这情况,只能说差不多得了,你法我笑。
“陛下不必过于自责。”李治宽慰道:
“贞观初年,关中也曾发生饥荒,太上皇陛下敕旨准许京城百姓出城逃荒,还被传为一段佳话。”
也算是典型的丧事喜办了。
李承乾斜了一眼安慰他的皇太弟,面无表情地重复着:
“天下,本应都是在朕的手里,可是……”
他面色渐渐沉了下去,话锋一转:
“近在长安的近况,只隔了一堵宫墙,朕是灯下黑什么都不知道,贤弟倒是知道得一清二楚么?”
李治顿了顿,流利地回答:
“陛下日理万机,全天下的担子都在您一人肩上挑着。
“臣等愚昧,以为陛下专注于军国大事,不屑为此等鸡毛蒜皮的小事牵扯心神,影响了大局。”
李承乾没有笑意地呵呵了:
“你确实愚昧,你怎么知道朕不屑知道此事?”
李治面不改色地狡辩:“臣确实愚昧,陛下若不明示,臣也不知道陛下希望知道此事。”
李承乾有点恼了:
“你不告诉朕,朕怎么明示?”
李治:“您不明示臣也不知道此事该说啊。”
“你不说朕怎么……唉算了算了,朕不和你计较。”
李承乾感觉自己快被绕进去了,立刻停止了和李弗莱的套娃,把话题扯回到卖官……不是,财政大计上。
“财政的事情,就交给你们去办。朕的事多,朕要把精力,放在供养前线上面。”
算是正式甩锅了。
李治恭敬答道:
“臣领旨。”
算是正式接下了这口锅,他道:
“那臣这就和黄门侍郎刘洎商讨草案。”
“去吧。”李承乾挥挥手。
呼……李治无声地松了口气,便要匆匆告退。
“只是——”李承乾补充一句:
“朕心系民间,长安的民生可不是‘鸡毛蒜皮’,有什么情况,尔等应事无巨细,向朕汇报。”
用了“尔等”这么不客气的两个字,说明皇帝老哥对皇太弟不是很满意。
李治的眼皮跳了跳,应了一声,便退下了。
李承乾朝小老弟离去的方向龇了龇牙。
“哼,那厮心眼也忒多了。你说对吧,媚娘?”
那小老弟真不厚道,明明对基层的艰难近况清清楚楚,却什么也不肯说。
要不是小老妹真的当了回朕的眼睛,或许等到长安老百姓造反攻入了太极宫,朕还被蒙在鼓里呢!
真是兄友弟恭啊,主动为皇兄分忧。
还是说,皇太弟实在等不及了,想要架空皇兄啊?
李治那厮,是有篡权的前科的。
“都这时候了,还搞小动作……唉。
“什么?媚娘你说,要把老九那厮按欺君罪治了?算了算了,他还小不懂事,放他一马吧。”
永庆皇帝骂归骂,但对李治的小动作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了。
无他,另一个小老弟给他造成的外患太严重了,都让他没工夫搞内耗了。
实话实说,内政方面要不是还有李治撑着,这个家早就散了。
光凭李承乾一个人,根本顶不住李明在大河对岸传来的王霸之气,要被小老弟侮辱、推翻了。
“卖官……媚娘,你觉得这个点子如何?只要钱粮充足,朕就能挡住叛贼,就能赢!
“战争的担子一直压在关中,也该让其他地区出出血了!”
自诩“心系百姓”的永庆皇帝嘴角勾勒,仿佛看见了如山堆积的钱款,看见了满饷不可敌的唐军,看见了匍匐在他脚下痛苦认错的李明。
至于因为“卖官”而遭殃的底层百姓?
乱世人不如盛世犬,连狗都不如,怎么入得了陛下的法眼呢?
江南刁钻,湖广反骨,巴蜀闭塞,岭南野蛮。这些南方地区不服从朝廷,不肯出钱是吧?
朕照样有办法收,不但收了钱,还能让贪官庸官来治你们这群反贼!
巨大的压力扭曲了李承乾的心智,蒙蔽了他的双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