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大唐点子王 (第3/3页)
百个,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不过李世民倒是很看得开。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你也不必过于自责。先退下休息疗伤要紧。”
就这么轻轻地把这事儿一笔带过了。
一两次战术失利不影响战略大局。
而目前大唐的战略大局就是——
“陛下,我们恐怕在晋阳撑不了多久了。”
在李大亮一瘸一拐地退下后,李世绩便开门见山地说道。
“补给越来越困难,后方能供应的物资越来越少。士兵们必须减少外出作战,以降低不必要的粮食损耗……”
一句话,唐军也遇到了补给问题。
正如李靖所料。
虽然唐军的后勤线路大体通畅,没有像明军那样遭到系统性、全面性的遮断干扰。
但是,补给还得要考虑效率问题。
晋阳地处晋中盆地中间,关中的粮食翻山越岭地运上来,一路损耗极大。
再这么援下去,明军还没垮,关中的陛下就得和老百姓一起饿肚子了。
什么?问为什么不从其他地方调集粮草?
从哪儿征粮?
中原?这地方在夏秋农忙的关键时期数次易主,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农业生产,没闹饥荒已经算高祖爷保佑了。
湖广江南两淮巴蜀?南方地区确实出了粮——否则长安也撑不到现在——但只能出一点。
就这还别嫌少,这还是南方势力看在高祖爷的份上才拨付的。
那地方本来就对长安的朝廷三心二意的,不可能全身心投入进去。
毕竟当初统一南方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靖和李孝恭一文一武两位老哥。
如今,两位老哥一个在对面的大明,一个死了,真实死因还是被大明的老大(李明)侦破的。
让南方人出血、对自己的老领导刀刃相向,他们做不到。
要不是大唐上面还有个李世民在那儿镇着,广大南方在这场红白大战中倒向何方,还未为可知呢。
至于再南边,两广交趾……
帮帮忙,那边不向关中要粮就已经烧高香了。
荔枝倒是管够,但现在不是这个季节,季节对了也运不过去啊。
总之一句话,侯君集还真没说错。
和代州的明军对峙,还真让大唐整个国家堵上家底了。
别太高估封建社会的动员能力和运输能力。
“陛下。”
李世绩严肃地进谏道:
“我军是否应放弃晋阳,进一步后撤至汾州一线?”
汾州在并州之南,地形平坦,且更靠近黄河,交通便利,补给的压力能小很多。
但是让唐军让出整个并州……
“晋阳是我朝龙兴之地,丢失此城怕是不祥。
“晋阳失则山西危。若整个山西不保,天下将倾。”
郭孝恪反对道。
阿史那社尔也表示同意:
“且我们在晋阳构筑了许久的工事,岂有拱手相让之理!”
李世绩坚持己见:
“如果我们继续在这里消耗下去,战线没垮后方先垮了。”
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双方僵持不下。
老办法,请陛下圣裁。
“细节而已,无需纠结。”李世民完全没有把双方的争执当回事。
在场诸将,对主上冷漠的态度大为不解。
毫不夸张地说,是守是退关乎着国家兴亡,难道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
“朕更关心的是,李靖他们吃什么。”李世民缓缓说道。
“咦?”
众将面面相觑。
这算什么问题?这问题很重要吗?
“我们已经基本把他们的后勤通道都给摸清了。每条线路的最大运力是可以估算的,对方大军的每日消耗也是可以估算的。
“这样一来,在我军开始骚扰对方之前,李靖最多能在代州积蓄多少粮食,就是可以估算的。”
李世民意味深长地说着:
“也就是说,明军在战前最多能储藏多少粮食、一共能窝在营地里坐吃山空多久,都是可以推算的……”
麾下诸将鸦雀无声。
没人敢打扰天策上将的推演。
李世民说话越来越快,组词越来越模糊。
但是他的眼睛灵动地跳跃着,好像面前摊着一本详尽的账簿。
“而根据朕的测算,明军的储粮,应该也到了快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李世绩注意到一个细节,太上皇陛下用的是“也”字。
唐军在咬着牙死撑,明军又何尝不是?
在这场漫长的消耗战中,双方都在把自己逼到极限。
坚持到底才是胜利。谁先撑不住,谁就功亏一篑,满盘皆输。
李世民从虚空收回目光,看向众将。
“诸位爱卿,狗急尚且跳墙。
“你们猜猜,对面会不会主动送上破局的机会?”
李世绩恍然大悟:
“陛下的意思是……敌人可能自投罗网,主动进攻晋阳?”
在只剩一口气的时候打攻城战,和自杀的唯一区别就是死得更快。
“他们到底会怎么做呢……”
李世民不置可否,慢慢躺在了榻上,仰天闭上了眼睛。
就这样过了许久,不再动弹。
就在大家以为老李又陷入意识模糊的状态的时候。
他突然开口了。
“朕有一个计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