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39章 人比人得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39章 人比人得扔 (第3/3页)

麻木的氛围,和北方邻居迥然不同。

    为了供养这场与大明的全面争霸战,大唐已经十分吃力了。

    原本繁华的长安东西两市如今门可罗雀,熙熙攘攘的街道一变得萧条至极。

    这场高负荷战争对国家经济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京城尚且如此,地方更是不堪重负。

    不少州县的税收都收到了五年、甚至十年以后,一些偏远地区已经开始出现民变的苗头了。

    仗再打下去,老百姓可能浑身上下就剩下一条裤带了。

    不过绝大部分天下百姓还能忍。

    哪一次战争不是这样呢?

    只是这次的对手比以往更强大亿些罢了。

    兴亡百姓苦啊。

    只是,如果他们知道,大明的统治者因为“是否放慢国内建设以支援战争”而加了那么多戏,不知会不会哭晕过去。

    大明君臣的烦恼,和这边一比,属实有些矫情了。

    …………

    太极宫中,气氛一天比一天压抑。

    “诸位爱卿,还有什么解困的妙计,不要藏私,说啊,说啊!”

    一向温和的李承乾,也开始变得暴躁起来。

    两仪殿回荡着他的怒吼,好像只有他一个人一样。

    然而并不是,朝廷的心腹重臣都齐聚一堂。

    只是所有人都低着头,像个木头人一样,一点声音也不敢发出来。

    因为目前的形势,实在是很艰难。

    国家财政已经出大问题了。

    就算各地的税吏把地皮刮出火星子,也填不满战争所造成的亏空。

    为了弥补军费,朝廷已经把一切能减、不能减的开支,都给砍了。

    对流民乞丐的赈济施舍,停了;巡逻治安的武侯,缩编;普惠的济民药房,关了。

    至于什么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这些大工程,早在战争伊始就全部停止了。

    极大地损害民生,不可持续性地竭泽而渔。

    而这些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抠出来的血汗钱,能支持前线烧多久呢?

    一天,还是两天?

    过了这两天,血汗钱烧光了,又该从哪里腾挪来补亏呢?

    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陛下……”

    兵部尚书哆哆嗦嗦地进言道:

    “又到了发饷日,前线已经开始要钱了。

    “而且战事胶着,还需要更多的士兵和民夫,以及粮食、兵甲、器械等后勤物资的补充……”

    李承乾越听脸越黑,到最后气得一把拍在龙榻的扶手上,气得咳嗽连连。

    “咳咳!你……你说得好哇!朕因财政枯竭而问策与尔等。

    “尔等倒好,反倒还开口问朕要起钱来了!

    “朕不如先把你们的嘴封上,把省下来的俸禄先运往前线!”

    兵部尚书胆战心惊,生怕皇帝一口气没上来嘎了,让他担一个“弑君”的罪名,吓得他匍匐在地,吞吞吐吐道:

    “这……这是太上皇陛下的谕旨……”

    一听太上皇的名头,李承乾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身体一下子垮在了榻上,脸色灰败,意识模糊地回了几个字:

    “朕……知道了,朕……再想办法腾挪周转。”

    太上皇在外面战斗,爽。

    结果把糟心事都扔给了家里留守的皇帝和皇储。

    战争就像一个无底深渊,无情地吞噬着大唐的国力,把天下万民消耗得疲弊不堪,形销骨立,犹不满足。

    该如何是好……

    “陛下,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老学究李百药打破了沉默。

    李承乾立时大喜:

    “爱卿快快请讲!”

    姜还是老的辣,还是老臣有主意啊!

    “咳咳。”

    李百药干咳一声清清嗓子,郑重其事地向龙榻的方向一拜,缓缓开腔了:

    “不知陛下和诸位还记不记得,伪明首逆之母,礼法上仍然是我大唐的太后……”

    “什么什么什么?”

    李承乾急躁地打断他。

    他原以为李百药身为作《封建论》的前朝老臣,在朝堂之上必有高论。

    没想到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

    “这和军国大事有何干系?”

    李承乾忍着脾气反问。

    要不是看在这老头老得随时会嗝屁的份上,换个人一定拖下去打屁屁。

    “陛下三思,天人感应啊。”

    有人辩解道,却不是李百药,而是长安朝廷的首席文官刘洎。

    李承乾顿时暴怒。

    “大敌当前,战事吃紧,百姓困苦。你们怎么还有心思钻礼法的牛角尖?”

    是,他对父皇立杨氏为后非常不满。对父皇仍然没有休了叛变的杨氏、仍然保持着名义上的夫妻关系感到不解。

    但是,这不是外人对他老李家说三道四的理由!

    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上!

    “刘侍郎,你这是何意啊?”李承乾眼神阴冷。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民生怨,民生怨则天降大祸于大唐。这都是后位不正的报应啊。”

    第三个声音,是韦贵妃的堂弟韦整。

    他的荒谬言论,却得到了满朝文官的附和。

    “是啊是啊。”

    “天人感应便是如此啊。”

    “应速速匡正礼法纲常才是。”

    李承乾脸色变幻,眉毛渐渐皱起。

    他只是和其他三个李比起来才显得平庸,但他又不是傻子。

    当满朝聪明人突然同时讲起了奇谈怪论的时候,他便知道,事情不大对劲。

    “退朝……”

    他有气无力地摆摆手,把重臣们都轰了出去。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