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38章 战时经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38章 战时经济 (第2/3页)

被搜走的随身杂物。

    “他们只扣下了匕首箭簇这类的危险物品,其他搜走的值钱财物都还给我们了。”

    大个子士兵神情还有些恍惚,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关于“明军善待俘虏”的传言虽然听过很多,可是这也太善了吧!

    真就是分文不取?

    那对面的同行们究竟是为什么要当兵?

    当兵难道不是为了吃粮发财吗?

    大唐府兵不少是自费当兵的,战斗力却仍然爆棚,就是因为打了胜仗可以合法劫掠,四舍五入就是给自己打工。

    这也是为什么唐军可以是威武之师,但不能是文明之师。

    因此,明军的这番操作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属实是把这些大唐的老兵油子们都给看呆了。

    “老哥,你说……他们还会杀我们,或者把我们掠为奴吗?”傻大个傻愣愣地问。

    老兵不想搭理这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家伙。

    …………

    接下去的日子里,前线打生打死,战俘营的生活却是波澜不惊。

    吃饭,睡觉,劳动,“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以后,便是对这些战俘进行“分流”的时间了。

    不能总留在靠近前线的战俘营里,毕竟后勤资源还是很宝贵的,不能拿来养俘虏不是。

    “想去大明的分田地,想回唐国的发路费!”

    在明军的指挥下,唐军士兵很自觉地分成两列。

    “老哥,看来我们从此就不是一路人了。”

    大个子有些伤感地向老兵道别。

    他是选择回大唐的那一拨。

    因为他是府兵,家人还在大唐,耕种着大唐朝廷给发的土地,享受着府兵制的免税政策呢。

    “我就不陪你了,我就是个募兵,靠打仗吃饭的老光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货。”老兵耸耸肩。

    反正赤条条来去了无牵挂,不如去对面碰碰运气,兴许真的能分到一点土地。

    他现在相信了,明军的宣传不仅仅是宣传,很有可能是真的。

    “那,我俩就此别过了。”

    大个子向战友们一一拱手,便跟着队伍踏上了回乡的旅途。

    他们并不担心明军会在背后开黑枪,把他们这些仍然选择忠于大唐的顽固分子“钓”出来挖个坑埋了。

    一是因为明军军纪严明,已经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二则是因为,他们是通过“换俘”,和唐军手里的明军战俘一换一,各自交换回各自的阵营的。

    毕竟唐军也不是菜鸡,手里也握着大把大把的明军战俘。

    “走好。”

    老兵望着同袍们远去的背影,眼神有些复杂。

    他觉得,这些唐军战俘回各自的部队、对大唐所造成的危害,比他们滞留在大明还要大得多。

    一旦“明军真的优待俘虏”的消息在唐军军营里传开,基层士兵们知道自己打了败仗还能有后路。

    那谁还在战场上卖命啊?

    梦想在血战中建功立业的战争狂人终究只是少数,大部分士兵不过是普通的日子人。

    留着一条小命,坐等大明天兵的解放不是更香吗?

    他不知道“围其三面、网开一面”的典故,但是他朴素地认识到,这种思想对军队作战意志的腐蚀力不可估量……

    “不过这与我何干?”

    老兵背起了行囊,跟着庞大的队伍,在相比之下数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的明军的押送下,沿着太行陉向东迁移。

    …………

    选择投奔大明的唐军战俘,浩浩荡荡地穿过太行山,向大明的大后方转移。

    败军之将何以言勇,何况害臊二五仔。

    所以众人的神情都带着几分沮丧和尴尬。

    不过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还是挺不错的。

    毕竟战俘营里的生活虽然谈不上多好,但真的极其规律。

    早睡晚起,劳逸结合,吃的也还可以,病了还有大夫,一段时间修养下来,把不少人的陈年顽疾都给治好了。

    而随着他们向前挺进,同路人也越来越多。躲避兵燹战火的普通边境百姓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加入了战俘的队伍,一起向大明迁徙。

    不是大唐治理不善,而是大明的政策太好。

    大唐仍然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逃离家乡的流民没人权。

    可是在大明,什么是流民?

    那可是新鲜的韭菜……不是,大明特色封建主义的建设者啊!

    给身份,给补贴,给土地!

    一边是当贱民,一边是当建设者。两相比较,想躲避战火的百姓应该往哪个方向投奔,这还用选吗?

    你爱大唐,大唐爱你吗?

    …………

    随着短时间内大量百姓涌入,和战线毗邻的大明河北已经有些人满为患了。

    在刻意疏导和政策支持下,一批一批的流民又开始向广袤的东北黑土地迁徙,加入了将北大荒开发成北大仓的伟大工程之中。

    在这横跨大半个北方华夏的长途跋涉中,流民们亲眼目睹了大明百姓的日常生活,惊讶地发现了一个问题。

    “你发现了么?”

    一路上,一个中年汉子和那老兵搭话。

    “发现什么了?”

    “大明的当地百姓有些奇怪。”

    “哪儿怪了,不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吗?”

    “他们都长着一张没有经历战争的脸。”

    “?”

    “你不觉得大明的民间很松弛吗?税负不重,也不宵禁,还把大笔大笔的钱花在兴修水利和建造房屋上。”

    “我不懂你的意思,我大唐不也是如此吗?至少贞观年间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