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11章 深藏功与名的李二陛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11章 深藏功与名的李二陛下 (第2/3页)

明指了指“明占区”以南的几个州县。

    因为兵力有限,要同时兼顾进攻、防守和维稳所需的人力和补给,所以明军不可能占领整个中原,把有限的人力像洒芝麻一样洒出去。

    他们占领的,是沿黄河南岸的那一条走廊。区块最核心,土地最肥沃,跨河补给也最简单。

    而至于南边那几个不靠黄河的中原州县,比如宋州、许州、陈州等地,明军就没有余力染指了。

    一是集中兵力,二是那些州县分布有淮水的支流,进攻起来比较困难。

    明军不染指也就罢了。

    然而在战场态势图上,唐军的踪影却也没有出现在那里。

    “这很古怪。按理说我军占领了黄河沿岸,那敌方应该立刻补强这三州的防线才是。

    “可是根据我们的情报,唐军却将主力放置在郑州以西,南部中原至淮水一线的州县防务全部放空。

    “这是为什么?”

    李明的问题,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回答不出来。

    “确实……有蹊跷。”房玄龄抚摸着胡须,斜了一眼长孙无忌。

    “国舅,你怎么看?”

    长孙无忌脸色沉凝,不发一语。

    李明用小拳头捶了捶这几个地方:

    “我怀疑,并不是唐军没有在此大规模部署兵力。而是那些兵力都藏了起来,没有暴露踪迹。

    “看看,唐军一方,还有哪一位能领兵打仗的指挥官没有浮出水面,被我们的细作探子观察到?”

    “嘶……”两位曾经的大唐巅峰文臣在脑子里过着一个又一个名字,和态势图上的姓名一个个做着比对。

    “是我的父皇,李世民。”

    李明的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

    “他的位置还没有暴露。他在哪儿,他指挥的是什么军团,处于什么方位?我们一概不知。”

    房玄龄立刻反驳道:

    “有没有一种可能,太上皇陛下年事已高,所以选择留在京中运筹帷幄,而不是御驾亲征亲临前线?”

    李明干脆利落地摇头:

    “我父皇逢战必身先士卒,他不会龟缩在后方的。”

    在原本的世界线上,李二同志也差不多是在这几年里选择了亲征高句丽。

    连大老远的高句丽,他都不辞万里地蹦跶过去。

    这离关中近在咫尺、又交通方便的中原古战场,他没有道理不帮帮场子。

    长孙无忌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但他还是不情不愿地点下了头:

    “是的,陛下说得有理。太上皇……不是闲得住的人。”

    作为李二陛下的大舅哥,长孙无忌对那位大老爷的性格多少也算是有些了解的。

    陛下的外在表现或许和好大儿李明有所不同,但是内核是极其相似的——

    都对自己的文治武功有着极强的信心。

    而战争,又是综合检验文治武功的绝佳时机。

    当这两位极其自信的君主,生在同一个时代,又分属两个对立的阵营。

    那么如果不直接来一场面对面的较量,检验检验儿子的真正成色,李世民就不是李世民了。

    “所以,我认为。”

    李明在从齐州到郑州这一线的南方,画了一个大圈。

    “我的那位不务正业、退休已经没事干只想打仗的父皇,此刻大概领着另一支部队,在这一带转悠,伺机寻找战机。

    “这一带的防卫目前由薛仁贵负责。以小薛的实力和他手下的军队素质,未必是我父皇的对手。”

    这也不是李明替自己的老爹吹牛逼。

    薛仁贵虽然是少年英才,但离千年不世出的“斌”帝李世民,恐怕还是略有亿点差距的。

    对于这个结论,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表示同意。

    “如果薛仁贵战败,他的防区失守……”

    这个念头,让两位老臣脸色骤变。

    南岸诸州失守,意味着明军主力被四面包围,意味着战场被压缩在狭小的郑州,意味着包围圈里的共计二十余万人,全都得依靠横渡黄河的水运才能吃上饭!

    公元七世纪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啊这是!

    “唐军水师就集中在洛州至郑州一线,港口河渡就那么几个,他们一定会阻挠粮草运输和人员后撤的。”

    李明声音低沉。

    “一旦东撤齐州的走廊被断,后勤不畅,围困的时间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