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长安不留爷,爷去投李明 (第2/3页)
李治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
他不像父皇,能凭借军功和威望压服众臣。
他更不像李明,有能力也有勇气推倒重来、另起炉灶,从零建立起一套一杆子捅到底的行政体系,可以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而李治虽然挂着“摄政”的名头,面对强势的大臣却处于下风。
因为在治理国家上,他对众臣的依赖颇多,反而有点被要挟的意思。
况且这些大臣背后都是根深蒂固的各大豪族,李治未必动得了他们。
他连李泰残党都一个也没有清洗掉,谈何控制?
和那两位杰出的榜样相比,自己简直就是一个刘阿斗,一介庸庸碌碌的守成之君而已。
而在面临一东一西、两个北方强敌之时,刘阿斗显然是支撑不久的。
…………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长安波澜不惊,平静得就像台风眼一样。
官员们照例每天上朝,当面尊敬地称呼长孙无忌一句“大司空阁下”,在背后拼命向李治弹劾,巴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这让李治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拖延执行,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行政资源。
另一方面,从前线传来的情报也是一天比一天明朗了,让李治明明白白地感受到强度。
东北方向,李明按部就班地蚕食着中原。
在大河南岸站稳脚跟后,他并没有急着溯大河而上、进犯东都洛阳,与李治发生正面冲突。
而是奉行翦除周边的政策,继续向南,把触手伸到了淮水北岸的亳州一带,稳步而坚定地削弱着李治的统治基础。
西北方向,神秘的新突厥也没有闲着,一直把兵锋推到了凉州城下。
两边都旗帜鲜明地打出了旗号,一个是大唐正朔后继、死里逃生的监国,另一个是大唐正朔本朔、死里逃生的陛下。
两个外族占大头的政权,都不约而同地争起了大唐正统,让大唐的各位有一种刘渊在世的魔幻感。
与此同时,坊间也兴起了稀奇古怪的传闻,什么监国殿下被李泰杀死三天后复活啦,什么陛下重伤被野狼所救啦,传得一个比一个离谱。
过程虽然魔幻,但是这些传言的结果倒是很具有现实意义,那就是——
李明和李世民都还活着,而且已经在班师回朝的路上了!
类似稀奇古怪的消息满天飞,长安以及各地州府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发生了极大的混乱。
两位贵人生死下落,看客们能吵上一整天。如果两位贵人还活着,是投还是不投,又能吵上一整晚。
李世民和李明虽然各有各的魅力,但是李治也不是没有拥趸。
毕竟李治是唯一一个没有被外部势力干涉的统治者。
至于他的其他竞争者,李泰勾结薛延陀,李世民统合突厥。
李明就不说了,他的手底下要么是左一句“天无二日,我心中只有殿下一个太阳”、右一句“殿下的恩情还不完”的,性格有些轴的高句丽人。
要么是比异族还要可恶的“异端”河北人。
对他们来说,李治殿下是唯一的选择了。
而民间的混乱,自然也传导到了朝堂之上。
在平静的表面,各大家族关起门来打着自己的算盘。
…………
赵国公府,傍晚时分。
长孙无忌吃着小菜,酌着小酒,颇为怡然自得。
在被好外甥李治借一个秃驴的名义当头一棒后,他的心彻底凉了。
累了,毁灭吧。
摆烂一时爽,刹那天地宽。
这风雨飘摇的长安朝廷谁爱管谁管,我反正现在过得很爽。
就在长孙无忌有点开悟的时候,下人来报:
“夔州长史狄知逊求见。”
“夔州的长史?”长孙无忌有些惊讶,不亚于跨国公司董事长被公司里的扫地大爷求见。
文官之首和一个地方王府的僚属,级别差得有亿点大。
家仆看着主家发蒙的表情,机灵地接上一句:
“奴这就去回绝他。”
“不必。”长孙无忌摆摆手。
事出反常必有妖,长史怎么说也是“体制内”,不会无知到大晚上没事就去敲顶头上司家门。
有情况。
“请他进来吧。”
没让大司空多等,狄知逊低着头、迈着小碎步,亦步亦趋地进了正堂。
在狄知逊的背后,跟着一位十来岁的少年,和长孙延差不多年纪,倒是昂首阔步,并不怯场。
长孙无忌更疑惑了。
他儿子?一个下下级不但大晚上拜访顶头上司,还带上了他儿子?
这算什么意思,托孤?
可看那狄知逊畏畏缩缩的窝囊样,也不像是这么不知分寸的家伙啊。
长孙无忌便没好气地问:
“狄上佐,你不在夔州辅佐郑王李元懿,来长安干什么?”
“呃,这……”
犬父狄知逊吞吞吐吐的,悄悄扯了扯虎子的衣袖:
“是你让我来的,你向大司空汇报。”
长孙无忌眉头皱得更紧了,把目光投向了下属的儿子身上。
那位少年不卑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