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3章 《绿 色 新 能 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43章 《绿 色 新 能 源》 (第3/3页)

了:

    “只是,船只数量可能不太够啊……”

    虽然李明也很重视海运和造船。

    但是他重视的问题多了去了。

    手工业、基建、耐寒稻种、兵器、顶层设计、基层架构……

    哪一个都比跨海贸易的优先级高。

    不可能面面俱到,总有个先后次序。

    所以,虽然也大建了一些漕运船只。

    但若要撑起整个辽东夸张的对外贸易,那也只是杯水车薪。

    “省着点用吧,想想办法优化调度,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

    李明说道:

    “比如,卖一船铁器瓷器之类的物件,得来的铜钱布帛别运回来,在当地就地买粮,把钱用掉,别让船空载回来。”

    总之,就是尽可能节约运力。

    通过提升效率的方法,先凑合过这段艰苦的时间,以待局势变化。

    众人点头表示同意。

    “这终究是权宜之计,船还是要多造的。”韦待价补充说道。

    李明古怪地看着他,又看看窗外。

    城外的燕山就像四十岁的程序猿,肉眼可见的秃。

    除了城里的行道树,目之所及几乎没有什么树木植被。

    “这就是我回到平州以后,一直想问的问题。”

    李明觉得自己的肺都充满了pm2.5,不由得干咳几声。

    “咳咳,这里的树呢?”

    “大炼钢铁了。”韦待价几乎没有停顿地回答。

    唐朝炼钢的主要燃料仍然是木炭。

    李明:“没树怎么造船?”

    韦待价:“问题不大,还有高句丽呢。”

    论优质木材,北大荒就没有怕过谁。

    “不是……你们不觉得这里的空气很污浊吗?而且没有植被的话,一下雨,水土就流矢了。”

    李明的这调调,立刻让大伙儿警惕起来了。

    韦待价试探地问:

    “那,怎么办?”

    “不能再这么烧木炭了,破坏环境,一点也不环保。”李明撇撇嘴。

    众人战术后仰。

    明哥挂在嘴边的这套“环保”经,他们并不陌生。

    给高句丽的就是这么念的。

    当然,他们这么做完全不是为了保护高句丽的自然环境。

    而是高居“环保”的道德高地,以此为由锁死高句丽的手工业发展,为辽东的经济入侵铺平道路。

    明哥这是怎么了?念经入脑,把自己也给骗了?

    韦待价和几人交换了一个眼神,郑重其事地开口解释:

    “明哥,我们钢铁历史的发展比较长,产业工人比较丰富,我们实施精钢战略是想在调整布局的过程中……”

    “行了行了别念了,你这几招都是我教的,还拿来对付我了?”李明不耐烦地挥手打断。

    韦待价:“可你不是说,不让炼钢……”

    李明:“谁说不让炼了?我只是说要少用木炭,但可以多用煤炭嘛!”

    与海运相似,唐朝也不是没有煤炭,但是应用场景同样很少。

    因为产量有限、杂质过多的原因,冶炼的主要燃料依然是木炭。

    而且因为唐朝气候湿润温暖,树木茂盛,木炭资源丰富。

    除了大炼钢铁的辽东以外,其他地区并不缺乏木炭。

    所以对煤炭这一“绿色新能源”兴趣缺缺,并没有进行技术改造的动力。

    “环境保护并不是用来遏制别国发展的紧箍咒,至少不全是。

    “咱这么糟蹋大自然,把树都砍光了,等到明年下几场暴雨,地皮都要被冲掉几层,这就是报应。斧斤以时入山林知道伐啦?”

    李明不得不向花费一番口舌,把被自己的厚黑学掰弯了的小伙伴们再重新掰直回来。

    “煤炭燃烧温度更高,地底储量也大,比木炭便宜得多,还不用砍伐树木,是环境友好的新能源……

    “危中有机,我们大可以此为契机,对冶炼业进行一次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

    在他的舌灿莲花之下,煤炭简直成了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典范,能源革命的标志。

    “明哥,你说得的对,只是……”

    房遗则对全境的矿藏情况了如指掌,给他泼了盆冷水:

    “只是煤矿并不多啊。”

    “多的,只是你们没有仔细去找。”开了千里眼的李明斩钉截铁道。

    东北没有煤矿,开什么国际玩笑?

    他的九年义务教育,他的小学地理,可不是白学的!

    小伙伴们狐疑地互视一眼。

    李明老哥确实常有脱线的主意,但每一次都被证明是对的。

    “那就……”

    “请袁天罡出山,让他再去山里找矿。”

    …………

    函谷关。

    李泰麾下的东军正在打扫战场。

    在以十几倍的兵力强攻以后,李治的西军主动后撤。

    将这道历史有名、但实际战略价值已经大打折扣的古老关隘拱手让出。

    士兵没精打采地搬运着尸体,旌旗萎靡。

    完全没有胜利的喜悦。

    天寒地冻的大地上,到处是一丛一丛的士兵。

    几十人是一丛,缩着身体、哆哆嗦嗦地围着珍贵的炭盆。

    他们木讷地盯着零星的火点,浑然不知,此去向北三千里的辽东,居然在讨论要不要烧炭火。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