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2章 恩!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42章 恩!情! (第3/3页)

的上层建筑,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待宰的年猪。

    再用一个词形容高句丽全国上下就是——夺舍。

    李明治下的辽东就像一只触手怪,伸出一根根名为“商社”、“农庄”、“矿场”、“慈善组织”、“报社”、“环保组织”……等等的触手,深入到这个东北邻国的方方面面,将基层彻底侵蚀殆尽。

    在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里,塞进去几十个有为中老年,绕过高句丽王廷和地方土豪,实质上统治当地人民,那根本不叫什么事儿。

    “不敢不敢,老前辈们也是自己主动请缨,前往东北的,并不光只有我的功劳。”韦待价谦虚地说。

    想来也是,对急于证明自己的诸位十四奸党来说,相比波澜不惊的平州营州,显然广大的高句丽更容易做出政绩。

    “阿韦,大唐开始打内战了,你知道的吧?”

    李明脸上挂上了关切的表情,有些欲言又止。

    “你们家……”

    因为阿韦的老爹,韦挺,并不是十四党,无视了李明请他来辽东吃小鸡炖蘑菇的邀约,韦家继续待在长安。

    而长安周边,恐怕即将沦为战区……

    “没事,家翁自有应对之法。”韦待价对于自己老爹可能陷入战场的可能性,倒是相当的豁达。

    长孙延补充道:

    “如果连京兆韦氏都躲不过兵燹,那除非打得天都塌下来了。”

    他的家也仍然滞留在长安,他也一点也不担心。

    毕竟这只是皇子之间的内战,是夺储的后续。

    并不是从下到上、改朝换代的大战。

    如果连这点小场面都怕,韦氏和长孙氏也别腆着个大脸自称什么“门阀士族”了。

    “既然家人无恙,那便好。”

    没有了后顾之忧,李明彻底放下心来,开始和心腹们商讨正题:

    “如今天下大乱,我们在东北一隅能做些什么?”

    …………

    与此同时,高句丽。

    国内城。

    在迁都平壤之前,国内城一直是高句丽的古都,与平壤、卒本合成高句丽三京,是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同时,也是李明向高句丽渗透的重要枢纽。

    由于其地理位置毗邻朝鲜半岛,国内城是向高句丽国都平壤城传播李明“玉音”的关键节点。

    城中的青岩里寺,因为辽东矿场农场招工点、以及“善心铺”施粥摊设在此处,并且在严冬提供免费采暖。

    所以城中百姓多聚集于此,听从唐人的差遣,已经事实上代替了州府,成为了当地的政治中心。

    寺里的主殿,一位山羊胡老头盘腿坐在神像之前,烘着炭盆,苍老的双眼闪烁着聪慧狡黠,读着国内送来的书信。

    “河北动乱……这倒是不出所料。殿下启程离开幽州……按路程推算,今天应该差不多抵达平州了吧?”

    房玄龄抚着胡须,放下李明在马鞍上写就的书信,抿着煎茶。

    这里的茶叶掺了丁香,有一股淡雅的香味,颇具当地特色。

    因为国内城位于高句丽王国的地理中心,是李明对该国的统治中枢所在,因此由首席宰相房玄龄亲自坐镇。

    从长安来的其他老臣,则分散在高句丽的各个重要山城之中,各自领导当地的唐人组织、赤巾军支部和当地土人。

    这时,一位穿着粗布麻衣的高句丽人也进入了正殿,他低着头,亦步亦趋地走到房玄龄跟前,扑通跪下,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汉语,毕恭毕敬地说:

    “相爷,大伙随时听您吩咐。”

    房玄龄没有立刻回答他,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了看。

    神像的位置上,供奉的并不是一般寺庙里凶神恶煞、或宝相庄严的神祇。

    而是一尊肉乎乎、胖嘟嘟的小萌娃像,憨态可掬,煞是喜庆。

    不用问也知道,这座神像雕刻的,就是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监国殿下。

    被渊盖苏文和酋长土豪剥削麻了的高句丽人民,是从来此做善事的唐人口中,得知了这位小殿下的存在。

    于是,他们也把这位素未谋面的殿下当做了精神依托,顶礼膜拜起来。

    李委员长的恩情还不完。

    当房玄龄刚接管国内城的政务、看见自己的老熟人被做成神像时,他吓了一跳。

    即使现在,他也没办法让自己习惯。

    坐在雕像前,他总感觉怪怪的,浑身不自在。

    好像那雕像的眼神带着坏,永远憋着一股坏笑。

    他耳边甚至能听见李明那贱兮兮的声音:

    你继续,我在听。

    房玄龄摇了摇头,无奈地笑着。

    时隔一年半,爷孙二人又得从施粥摊开始了……

    他恍惚了一会儿,旋即打起精神,对那传话的高句丽人吩咐道:

    “请他们进来。”

    不一会,几位高句丽人一同进庙。

    这些人衣着朴素,但个个器宇轩昂,双眼闪烁着光芒。

    他们向房玄龄行唐朝流行的叉手礼,恭敬地坐下。

    这些人虽然出身普通,但都胸怀大才,经过赤巾军的层层选拔,最后由房玄龄亲自考核。所挑选出的人才。

    真正的万里挑一。

    这些人,将来便是李氏高句丽的骨干。

    “时机已到,我们要抓紧了。”

    房玄龄开门见山,简短地说道。

    在座的几人都不傻,立刻精神起来,恭敬地拜倒在地:

    “悉听吩咐!”

    大唐乱了。

    高句丽这边要抓紧准备了。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