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潜伏(5、6)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大潜伏(5、6) (第3/3页)

1年秋季攻势时从志愿军27军防御体系中夺去的一块重要阵地,1952年秋季反击战中曾计划68军和12军打下这两个高地,但因反击规模较少,这个计划未能实现。现在防御在这两个高地上的敌人是南朝鲜军第5师27团。这个团是敌人的一个加强团。高地上构筑有两道防御阵地,基本阵地以地堡群、坑道掩蔽部和堑壕相连接,形成了环形防御。前沿还设有3至6道铁丝网。侧后还有南朝鲜军第3师,可以随时得到炮火及兵力支援,增大了阵地的稳固**。特别是这块阵地距志愿军前沿较远,且中间有深沟相隔,不便志愿军的炮火隐蔽集结和步兵迅速接近。更为厉害的是,敌人居高临下,便于敌人对志愿军实行炮火封锁……

    因此,对于这两个高地,有的同志不主张打,有的同志主张缓打。

    郑维山讲了自己的想法:“要彻底改变我们防御阵地的不利态势,这是非夺取不可的两个目标。至于如何克服困难,前一段我们在现地已做过多次研究。当然,敌人阵地工事坚固,地形有利,但这也容易有所麻痹,戒备疏忽,造成我可乘之隙……我反复思考,敌人前沿和翼侧都有**密密的树林,可供部队隐蔽潜伏,我们的炮兵也可利用敌人的傲慢和大意,隐蔽集结在敌人阵地侧翼的山脚下。这样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潜伏和集结,当然有一定的冒险**,但只要把工作做细致周密,成功的可能**还是很大的。具体地讲,我们提前一天把攻击部队运动到敌人前沿潜伏起来,第二天晚上突然攻击。这样,可以减少运动距离,保持部队体力。攻占敌人阵地后可以争取4至6个小时构筑工事和部署兵力火力的时间,利于第二天抗击敌人。”

    大量部队潜伏在敌人前沿,而且要经过一个白天,这不是拿命开玩笑吗?万一被敌人发觉,造成的伤亡可是天文数字啊!这事非同小可,谁也不敢随便发表意见。

    郑维山和张南生焦急地等待各军负责人发表意见。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还是没有人发言。

    参加这次作战会议的有20兵团领导,各军军长、政委、参谋长,还有3兵团新任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杜义德,第四野战军的兵团司令员李天佑、第二野战军的李成芳、军事学院的部分教员。大家确实不好表态,因为风险太大,而且阵前潜伏那么多部队,前无先例,现无把握,再加上全世界的焦点都集中在朝鲜战场上,万一打不好,影响国威军威和停战谈判,更何况你郑维山已免去20兵团代司令员的职务,打不好对郑维山个人影响也不好。

    这时,一个人站了起来,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