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55章:大唐伐不臣以安四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55章:大唐伐不臣以安四夷 (第2/3页)

唐讨逆”。

    一场原本可能引发争议的战争,在师出有名的舆论铺垫下,渐渐成为举国认同的正义之举。

    李承乾站在东宫的角楼上,望着满城灯火,知道这场舆论战已初见成效。

    民心凝聚,粮草渐备,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让安西的火炮与火铳,用实力证明大唐的大义,不仅写在邸报上,更能刻在雪域的土地上。

    而“伐不臣”这三个字,将成为开春后,唐军踏向雪域的最响亮号角。

    ——

    贞观二十四年腊月廿八,御花园的暖亭里,冬日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青石桌上。

    李世民披着紫貂披风,指尖捻着一枚棋子,对面的高士廉虽鬓发如雪,精神却矍铄,正慢悠悠地落子。

    若不是三年前太子李承乾力推医学革新,调集长安最好的医官为他调理旧疾,这位贞观老臣怕是早已归葬昭陵。

    “这步棋,够狠。”

    李世民看着棋盘上被围住的黑子,抬眼看向高士廉,语气带着笑意:“跟承乾如今的手段倒是像。”

    高士廉放下棋子,抚着胡须笑道:“陛下是说太子伐吐蕃的布局?老臣昨日看了邸报,‘伐不臣以安四夷’七个字,写得掷地有声,民心都沸了。想当年太子初监国时,还有几分少年锐性,如今这份张弛有度,倒有陛下当年的风范了。”

    李世民望着亭外覆雪的松柏,沉默片刻,声音轻了些:“你可知,朕当年最忧心的,就是他性子急。”

    “可这几年看下来,他办新政,轻徭薄赋让粮仓满了。整吏治,侯君集党羽连根拔了却不株连,分寸捏得极准。连你这老骨头,也是他逼着医官们逆天改命救回来的,这孩子,是真长大了。”

    高士廉叹道,语气里满是感慨:““何止是长大,老臣这条命,是太子的医学革新给的。他在东宫设医馆,编医书,让各州建惠民药局,不仅救了老臣,更让天下多少百姓免了病痛?”

    “这份仁心,是天性;可处理吐蕃这事,又显露出他的锐眼和狠劲。”

    “知道吐蕃私通阿拉伯,不慌不忙,先让文成公主传信留证,再借邸报昭告天下,把‘伐不臣’的大义立住,连陛下都御笔批了‘准奏’,这手腕,比陛下当年还要周全几分。”

    李世民目光悠远:“朕当年打天下,靠的是刀枪硬拼;他如今守天下,靠的是民心、大义和算计。”

    “你看他不直接提开战,却引着杜荷他们请战;不急于调兵,先让邸报把吐蕃的罪状传遍天下。”

    “这是把师出有名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他知道,如今的大唐,不光要打赢,更要打得让万国心服。”

    高士廉点头:“这正是太子的难得之处。”

    “老臣昨日见户部报上来的军粮清单,河西走廊的粮草转运比往年快了三成,沿途百姓自发帮忙,都说‘太子要讨逆,咱们得帮衬’。”

    “这便是民心啊!”

    “想当年陛下派文成公主和亲,是盼唐蕃相安,可太子看得更远,他知道和亲只能换一时安稳,真正的安宁,得靠大唐自己的刀和百姓的认同。”

    李世民看着棋盘上渐渐明朗的局势,忽然笑道:“这孩子,明明自己早有定计,偏要让老臣们先说出来,既显了朝臣同心,又藏了自己的锋芒,比朕当年会藏拙。”

    高士廉哈哈一笑:“太子这是敬陛下,也敬老臣们。他知道朝堂上还有人念着和亲旧情,怕自己年轻气盛遭非议,才借着邸报、借着朝臣的奏疏铺垫。这份谨慎,是把大唐的安稳放在第一位,比什么都强。”

    暖亭外的风卷起碎雪,阳光却越发暖了。李世民望着远处东宫的方向,语气带着释然。

    如今看他新政有成,民心归附,连你这老骨头都能陪朕下棋了,又能把吐蕃这事办得这般周全……朕终于可以放心了。”

    高士廉躬身道:“陛下开创贞观盛世,太子承继后拓新局,这是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