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大国战争 (第2/3页)
他迟早会加强对昭武九国的控制,到那时,我们连西域的商路都要被截断。”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用权杖点向康国:“昭武九国,是大唐的缓冲带,也是我们的门户。”
“他们既受大唐册封,又与我们通商,看似左右逢源,实则兵力薄弱,城邦各自为战。我们要打的,不是大唐,是这些摇摆不定的城邦。”
阿慕尔一愣:“攻打昭武九国?那岂不是向大唐宣战?”
奥斯曼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微微摇头道:“不,是惩戒叛徒。”
“石国曾归附阿拉伯,后又叛投大唐,悬挂唐军狼头旗,这是对主的背叛。我们以平叛为名出兵,师出有名。”
“若大唐敢插手,便是干涉我们惩戒叛徒。若他们不出手,昭武九国自会明白,依附大唐不如依附阿拉伯。”
瓦利德眼中露出赞许:“信士长官高明!攻打缓冲带,既能试探大唐的反应,又能夺取锡尔河流域的沃土与商路,即便唐军来援,我们也可凭借昭武九国的城邦据守,避免千里奔袭之弊。”
法德尔补充道:“据情报,昭武九国的联军不足五万,且康国与安国素有争端,我们可先打石国,震慑诸国,再许以通商特权拉拢康国,让他们自相残杀。”
赛义德仍有些不甘:“可这样……岂不是显得我们怕了大唐?”
“怕?”奥斯曼拿起权杖,重重顿在地上,“主教导我们,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争。我们要的是西域的商路、粮草和臣服,不是与大唐拼个两败俱伤。若打下昭武九国,我们就能在阿姆河畔筑城屯兵,与唐军隔着雪山对峙,那时再看谁更有耐心。”
他转向阿慕尔,语气加重:“阿慕尔,你仍为东征大元帅,率五万大军出征。记住,先取石国,屠城三日,让昭武九国知道背叛的代价;再攻康国,许其保留王爵,只需向伟大的阿拉伯帝国称臣纳贡。”
“至于安国、史国,若主动归附,可免兵戈,若顽抗,便焚其城郭,掠其人口。”
“粮草由波斯行省供应,法德尔率情报网先行渗透,策反昭武九国的贵族。瓦利德留在巴格达,协调米昔儿与叙利亚的援军,随时准备支援前线。”
一道道命令清晰下达,没有欧麦尔的暴怒,却透着更缜密的算计。
殿内群臣终于明白,这位新哈里发不是不想战,而是要打一场划算的战争。
用最小的代价,夺取最关键的缓冲带,将刀锋抵在大唐的西域软肋上。
阿慕尔躬身领命,铠甲碰撞声清脆响亮:“臣必不负信士长官所托,让石国的城墙染满叛徒的血!”
瓦利德与法德尔交换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松快。
至少这一次,战争不会是孤注一掷的豪赌,而是步步为营的扩张。
奥斯曼坐回王座,望着殿外幼发拉底河的波光,轻声道:“告诉前线的士兵,攻下昭武九国,他们可以获得三倍的战利品。主的土地,要用刀剑去丈量,更要用智慧去守护。”
殿内响起整齐的应答:“愿为主而战,愿信士长官的荣光覆盖东方!”
——
贞观二十三年的初春,长安的残雪刚融,太极殿的铜炉却燃着驱寒的炭火。
自他总揽朝政后,此处便成了议事中枢,案上摊着安西都护府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报,墨迹未干的字里行间,满是昭武九国的烽火:“大食十万铁骑突袭康国,屠城三日,安国、石国遣使告急,恳请天朝上国出兵救援!”
奏报刚由内侍读完,殿内便炸开了锅。
安西都护府长史郭孝恪的侄子郭瑾按剑出列,甲胄上的寒霜未消。
他刚从西域赶回述职,战袍下摆还沾着风沙:“太子殿下,大食蛮夷欺人太甚!昭武九国世代为我大唐藩属,岁纳贡赋,今遭屠戮,我朝若坐视不理,西域诸国必寒心,天可汗的威名何在?臣请率安西精锐,直捣怛罗斯,将大食骑兵赶回葱岭以西!”
“郭长史所言极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