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科普特、科普特、 (第3/3页)
聊起其他的话题。
就比如说在亚历山大港那边有什么吃的,埃及本地人到底为啥不喜欢穿衣服,又或者什么奇怪的妖怪传说。
总而言之,丝毫不担心,接下来要进行的剿匪是否危险。
……
词汇是具备力量的,这力量并不惊天动地,却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下了许多被人忽视的真相。
就如罗马城的建立者罗慕路斯,其词汇的真实含义其实是小罗马人,其潜藏的含义,无疑为被神话覆盖的历史,留下了一丝通往真实历史的门缝。
科普特(Copt)这个词汇,也见证了尼罗河居民数千年的变迁。
古埃及人对自己国家的称呼,以发音来说可能是Kemet意为“黑土”,指的是尼罗河沿岸的肥沃土地。
但随着希腊化的马其顿王朝征服埃及,接踵而至的托勒密王朝开始从文化层面上影响并改造希腊。
基于希腊字母改造出来的科普特字母,成为了当时埃及书写的主流。
Kemet的发音,开始演变为Kypt或 Gypt。
再之后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埃及,阿拉伯人对当地人的称呼,被转写为阿拉伯语(al-Qib)。
最后又从阿拉伯语发音中,演变出法语 copte,英语 Copt。
现如今科普特人,这个埃及的原住民认同,在如今埃及只剩下20%左右的人数。
但那是因为科普特人,经历了什么来自阿拉伯人的屠杀吗?
纳赛尔摇了摇头,看着眼前的埃及人农民。
他肤色被烈日炙成深铜,额角与颧骨都是岁月打磨的皱纹,鼻梁略塌,嘴唇干裂起皮,胡茬未修,双手老茧厚实有若盔甲。
不论是科普特人,又或者穆斯林,其实都是这样的。
长的一样、用的东西一样,身体里流的血都一样。
希腊人来时,埃及人用希腊字母,阿拉伯人来时埃及用阿拉伯字母,现如今拉丁人来了……
这些愿意站起来抵抗的埃及人,又还能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