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刘仁恭 (第2/3页)
守光干巴巴笑了两声:“且提前恭贺大兄了。”
他自视甚高,瞧不起刘仁恭,也看不上刘守文。
如今这个世道,凭这父子,安成大事?
加上对继母罗铃环感兴趣,早就想囚父杀兄上位,只是苦于势力未壮。
“此事,仆只能说面禀诸公,不敢做保。”崔构磕磕绊绊道。
这话带到,少不得要在被郑延昌一顿耳光乱抽。
使者使者,没胆维护朝廷尊严,要你何用!
“什么做保!”刘仁恭不屑道:“旌节我自有之,但欲得长安本色,正正名而已。圣帝不满,便把我的话原样带给他!”
崔构气得七窍生烟,几乎晕倒:“这便告辞。”
“等等!”刘仁恭又道:“魏博、横海不赴难讨贼,让圣帝下诏授名,我帮他连同李克用一起收拾了。”
崔构一惊。.
李克用未除,二号李克用又蹦出来了?
这些个匹夫,绝了。
这个鸟样的时局,圣帝平得了么?
崔构长吁短叹,不禁对圣唐前途产生了质疑。
刘仁恭与诸将倨坐在那,望着崔构的背影,一阵哄笑。
他们对圣帝的虚实也有所了解,限于自保罢了。
元和削藩后的朝廷他们只是表面敷衍恭顺,做做样子,何况此时?正是趁圣帝鞭长莫及,在河北建功立业的时节啊。
成了,东西对峙,唐燕并立,岂不美哉?只是历史上被朱温一战歼灭六万人,打断了脊梁骨,壮志暴死胎中。现在汴人已亡,独眼龙重创,谁又来阻止呢?
********
洛阳。
朱大郎靠坐在紫微城里的龙床上,俯瞰着殿中百官。
自打复陷河南,他无数次想过重树大梁旗号。这样拉扯几年,李皇帝那所谓的大义名分,也就那样了。
世人,也就接受两国并据了,一如汉末、南北朝时人默认三国并立、南北分治。
而且李唐在河南也没甚民心。甚至,民多仇之。攻陷两京,血洗关中的巢军主力就是河南人。
李皇帝打过来,他的兵马也毫不犹豫的报复了河南州县。
因此是有这个人心基础的,这也是老贼当初敢称帝的原因之一。
奈何内部反应强烈。
尤其是文官,似乎被河南之事吓破了胆。
怕失败后,李皇帝在中原也如是血洗他们,鸡犬不留。
军人虽不反对,也同样心慌。李皇帝残暴无比,也没有民之虽困于贼,实我赤子的天子胸怀。造反,抓住就是全家男丁杀绝,妻女流放边荒,随便许个光棍糟蹋。
说不怕,那是假的。宣武军自刘玄佐以来,多骄横,但为什么基本服从调遣?说直白点,不还是被宰得太多,有一定心理阴影。
自己不怕,妻儿老小,邻里乡亲也怕。
现在军府在中原大地陷入困境的征兵工作就是表现。
从前武风凶戾、气质雄烈的河南百姓多已经不敢让自家男丁去当兵,去跟李皇帝打仗,挣富贵矣!军中也一直有逃兵,听说战李皇就发怵。
唉!精锐或者说无所畏忌的杀材死太多了呀。
一场靖难大战,多少精兵强将暴尸四方。
大将们也迟疑。固然有光棍破罐子破摔,多数却是想干又怕。
好端端的衙将当着,某日被抓进恶人军生不如死,被百般折磨虐杀,何苦来哉!
再者天后活得好好的,被圣帝含在嘴里怕咬烂,之宠爱,据他们其中有心人联系慕容章之辈的回信,已经是到了褒姒、骊姬的程度!
因而,那些跟着入朝的将士,在证明立场后也活得滋润,不比在汴梁差,氛围上还宽松些。
至少圣帝不搞跋队斩?
不盯着臣下妻女两眼冒光?不动不动就喊打喊杀?
朝廷行事都底线?
因而,部分将领潜藏着和平接收的心思。给谁卖力不是卖,只要圣帝不抱着全是贼、都该死的想法,投了又如何。
种种掣肘下,共襄大梁很难,强行践祚,肯定会引起火并,导致汴人实力再度受损,这也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