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二十三章 天助大明,降敌之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百二十三章 天助大明,降敌之术! (第3/3页)

达了严苛王令,铲除了爱尔兰岛上所有作物,全部改种番薯。

    喜温作物,到常年冷寒的地方去种植,再加上小冰河时期还在持续中,那年爱尔兰岛上的番薯几近绝收。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一些极致耐活的番薯总算长了出来,可就在收成前,又遭了晚疫病,腐烂继而失收。

    大饥荒出现了。

    大不列颠为此从欧罗巴大陆其他诸国、甚至是美洲种植园进口大量粮产,但饥穷交迫的爱尔兰人哪里买得起这些粮食,而英吉利王室拒绝为错误买单,连基本协助都提供的非常少,死人开始了。

    在那五年时间里,爱尔兰人锐减了近四分之一,这个数目除了饿死,病死者,也包括了约一百万因饥荒而移居海外的爱尔兰人。

    天灾人祸、王室压迫,使得爱尔兰人不断揭竿而起,但在英吉利王军镇压下,一次又一次失败。

    一百多万爱尔兰人死于饥荒的惨剧,为整个爱尔兰岛人所铭记,这就是凯撒能在锦衣卫的配合下,轻易在爱尔兰岛拉起十万及以上军队的真正原因。

    打上大不列颠岛,只是为了复仇二十年前的番薯大饥荒。

    两岛的仇恨是不可调和的,英吉利王军中这部分将领坚决反对向爱尔兰军投降,主张继续抵抗,等待王室诞生新国王或女王的消息传来,再向爱尔兰军反攻。

    但在英吉利王军中,以上两种人却都是少数,王室、贵族、议员们的群体死亡,让大多数爱尔兰军将领意识到,头顶的“云”都消失了。

    所有的将领都无法预知英吉利的结局,但作为一军将领,自己的军队,才是进、退的底气。

    就在主降派、主战派激烈争吵时,许多英吉利王军将领率领军队撤离了前线战场,躲得远远的。

    英吉利王军在面对爱尔兰军时本就节节败退,如今大半军队撤离,在正面战场上,绝对的失败已然无法挽回。

    主战派将领或是自愿,或是被迫,与主降派将领一道,向爱尔兰军,向其军主凯撒(陈为明)投降。

    凯撒在接受英吉利军投降后,没有片刻停留,反而加快的军队推进,“向着伦敦前进”。

    陆炳、陈平已经预见到了英吉利王国的结局,在这座以欧罗巴大陆的棋盘上,他们怎么也没有想过,英吉利王国会成为大明朝首个实际占领(控制)的王国。

    这对大明朝的全球战略来说,可以说是个巨大的好消息。

    英吉利王国是个岛国,四周被大海环绕,这为它提供了抵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

    而其合适的地理条件,使得英吉利非常多沿海地区都能建造大中型港口,不论是海上贸易,还是运兵,都很合适。

    且,英吉利王国正位于欧罗巴大陆和美洲之间,这样的地理位置,毫无疑问,是重要的战略要地。

    天助大明啊!

    而这一切,都源于盖茨比、小福克斯等人的“火药阴谋”。

    为了感谢盖茨比、小福克斯,锦衣卫将反叛者联盟这一十二人的具体信息和位置,已提前告知了凯撒,只等凯撒攻入伦敦,彻底推翻英吉利都铎王朝,完成诺曼底王朝的复辟后,再揭示盖茨比、小福克斯等人的罪行,再将之处于极刑,以邀买所有心向伊丽莎白一世和死者家属的心。

    对敌人施恩。

    这恐怕是寻常国家所不能理解的,而这,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降敌之术”。

    承认敌人的强大,不是在否定自己,而是在衬托自己的强大!

    在混乱的伦敦街头,陆炳、陈平慢慢走着,所有想冲到两人身前的人都会被解决,陈平说道:“在数月前,圣上派出了十支宝船舰队前去南亚次大陆,现在,适合分出两支宝船舰队前来西洋了。”

    凯撒的表现很出色,但注定只是大明朝控制英吉利的过渡,脚下这座王国的王权,只能掌握在大明亲军的手中。

    至于之后谁是英吉利总督,也将由圣上、内阁抉择。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