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 虽九死其犹未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章 虽九死其犹未悔 (第2/3页)

征人情丰富,对隋室朝中的大臣们也较为了解,听说过很多他们的事迹,是以建议就与马周截然不同。一个是建议全杀了,一个是建议全不杀。两人水火分明。

    也确实是像魏征说的。

    王轨、苏威不提,只就到眼下为止,所擒获到的隋臣中名声较大的裴世矩、崔君肃、何稠等人来说,这些人确乎是各有出色的才干。

    裴世矩,就是裴矩。

    他本名世矩,原本时空,入唐后,避李世民的讳,改名裴矩。

    其出自河东裴氏,今年七十来岁了,也是个历经前代、隋朝的老臣。

    曾出仕北齐,为北平王兵曹从事、高平王文学。

    北齐灭亡后,他仕周,被时为定州总管的杨坚召为记室。

    入隋,杨坚朝时,他以灭陈主将杨广元帅府记室的身份,参与了开皇八年的灭陈一战;开皇十年,他奉诏巡视岭南,时高智慧、汪文进等叛乱於江南,通路不通,他聚兵卒数千,与大将军鹿愿,先解衡州之围,继於大庾岭、原长岭屡破叛军,一路打到南海,成功地安抚了岭南二十余州,使南疆重归安定,由此之功,深得杨坚赞扬,得授开府,赐爵闻喜县公。

    当时突厥强盛,而都蓝可汗之妻大义公主是北周的宗室女,於是突厥数为边患。开皇十三年,裴矩请求出使突厥,以巧言说动了都蓝可汗,使其杀掉了大义公主,减少了一些隋室的外患。历杨坚一朝,他相继出任过给事中、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等职。

    待到杨广继位,因西域各国商人多来张掖经商,诏命他专管其事。

    裴矩在出掌西域通商的这个差事上,干的更是不错。他知道杨广有吞并西域的念头,就利用他收集到的资料,编撰了《西域图记》三卷,介绍了西域四十四国的国情,同时还绘制了地图,标出了从敦煌到达地中海的三条大道,便是后世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

    简而言之,裴矩此人,确实是个文武兼资的能臣,能文能武,还有外交才能,胆识出众。

    崔君肃、何稠等,在名声与能力上,不如裴矩,但也都各有其长。崔君肃亦是个历经周、隋两代的老臣,周时出仕,起家为道王宇文充的侍读,后出任颍川郡守,入隋后,历任司隶大夫、太常少卿,以清廉著称。何稠则擅长工艺,博览古图,多识旧物,仿制过波斯所献的金绵锦袍,既成,逾所献者。时因战乱不断,制作琉璃的手艺已失传很久,匠人无敢厝意,何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并且,何稠的才华不仅在工艺上,更在军事建筑上颇有展现。大业八年,第一次征讨高句丽,杨广令何稠在辽水上造桥,两天而成;何稠还设计制造过“行殿”、“六合城”,一夜之内在前线合成一座周围八里、高十仞的大城,四隅有阙楼,四面有观楼,城上布列甲士,立仗建旗。次晨,高句丽人看见,惊奇以为是神功。

    ……

    却魏征话音方落,一旁的薛收也站了起来。

    他面容儒雅,气质沉稳,声音平和,但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长史所言极是。大王,臣附议。诛首恶,赦胁从,用其才,方乃上策。裴矩诸辈,俱非首恶,自宜赦免其罪,使其戴罪立功,既显大王宽宏,亦能稳定人心,扬大王仁望。”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马周,“而如王轨、苏威,虽其行不可取,既降大王,更宜以德化之,若反加屠戮,其后谁敢再降?”

    “薛君言之在理。”屈突通迟疑了下,起身行礼,说道,“大王,臣冒死敢言,设如马周所议,当斩者,何止裴世矩、崔君肃、何稠诸人?臣与薛公等亦当斩!臣与薛公等亦曾事隋,受隋恩。今臣等虽顺应天命,拨乱反正,但若论罪当诛,臣等岂敢偷生?大王明鉴,於今乱世,人才难得,若一味追究过往,恐寒俊杰之望,唯有宽恕之心,方能感召天下英才。昔日汉高祖不计前嫌,终成大业,臣敢进言,今日大王宜当效仿,以仁德服众,才为大业可成之策。”

    要论“干净”,在场诸人,干净的只有两个,一个马周、一个薛收。

    他俩都没出仕过隋。

    其余诸人,谁个不是隋的旧臣?

    屈突通与裴矩等都相识、相熟,他这话,是为裴矩等开脱,也是为自身考量。

    ——这些话,薛世雄其实也想到了,只是他不如屈突通有胆色,没敢说。在听了屈突的这话后,薛世雄脸皮涨红,一再觑视李善道。很明显,他是在偷察李善道对屈突通此话的反应。

    “屈突公,你这话说的就过了!你与薛公等,焉可与裴矩等人相提并论?”李善道摸着短髭,笑道,“公与薛公等虽尝仕隋,皆忠义之臣,今为我股肱,我方欲赖公等,共襄大业。宾王气盛,所言所语,公等不必在意。”问一直没开口的李靖,“药师,你何意?”

    李靖赶忙起身,回答李善道的询问,话语声如磐石般沉稳:“大王,臣以为,处置降臣,首当着眼大局,尤以剿灭宇文化及残部、以及接下来的进剿李密与取洛阳为要。”

    他目光沉静,分析说道,“臣先说宇文化及,其虽败,然其裹挟之关中骁果、江淮劲卒,尚有一两万众,皆百战精锐,不可轻视。若大王对降臣处置过於酷烈,一则恐令其余残部绝望死战,徒增我军伤亡;二则,更会堵塞其部众归降之路!

    “彼等若知降亦不免死,必会拼死抵抗到底!故臣以为,除罪大恶极,如宇文化及、唐奉义等首恶诸辈者,必待擒后杀之,以明纲纪外,裴世矩、崔君肃、何稠等名望素著、情有可原之旧臣,当悉示以宽宏,赦而用之。此举不仅可安其心,更能向宇文化及军中那些被裹挟之众表明,大王仁德,首恶必诛,胁从可宥!此乃攻心之上策!”

    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