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别了,约翰·摩根! (第2/3页)
“艺术品交流鉴赏”项目,实际却是一场拍卖会,并且涉及的资金高达百万。
专家建议建立文化交流“黑名单”,对涉及舆论引导、舆情研究等敏感领域的境外资金实施穿透式监管,防止慈善外衣沦为伪装的迷彩服。】
只有一份《法制报》说话没有那么隐晦——《涉外NGO合规性再敲警钟》
【某境外基金会未依法备案的拍卖业务引发关注。其官网展示的“亚太文化艺术桥梁计划”中,87%合作伙伴涉及舆情调查和舆论公关。法律界人士指出,录音中“要让他们自己人打自己人”的表述,可能已经触犯了国家法律……】
每篇报道都很简短,而且都塞在版面的角落里,毫不起眼。
张潮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也不放在心上,把报纸一叠,就打开电脑,看看论坛里有没有讨论的。
结果是……一片空白。
别说“热度”了,就连一张照片和一段文字描述都看不见。
张潮有些郁闷,从屋里拿了球,就准备去运动场上发泄一下。
就在这时候,手机响了。拿起来一看,竟然是王蒙——这老头已经挺长时间没有和自己联系了,不过每次他出面,往往是代表一些人和他谈个话。
张潮想了想,还是接了起来。
王蒙的声音依然是老迈而苍劲,充满了力量感。他没有拐弯抹角,更没有试探,而是直接问道:“张潮啊,是不是感到有些委屈?”
张潮笑道:“委屈倒没有,就是觉得不爽快、不痛快。费劲巴拉的半天,结果咱们自己放了个蔫儿炮!”
王蒙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才道:“你有情绪可以理解,但是现在时机不算太好。毕竟太平洋那边刚出结果,我们这边也不好在现在大肆报道。”
张潮“呵呵”笑了一声道:“理解理解。”
王蒙终于忍不住了,问道:“你不好奇那个摩根怎样了吗?”
张潮撇了下嘴——虽然王蒙看不见,但是还是听出了他语气里的不屑:“还能怎么样?不就咱们派人和他谈话,然后他回他的美国去呗。
他搞的那些都只能算‘擦边’——哦,就是看似会越界,其实没有越界——所以至少从现在的法律说,确实没办法把他怎么样。
真正能对他造成打击的,反而是他自己内部。现在咱们自己舆论上放蔫儿炮,人家回去也有转圜的余地,写几页报告的事。
所以我说这事不爽快、不痛快!”
王蒙没想到张潮把这件事看得这么透,一时间也有些无语,但是工作还是要做的,继续安抚了几句,还约他回燕京以后要来找自己这个“老家伙”。
另外就是提了一嘴年底的「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这也是委员会第一次颁出「茅盾文学青年奖」。王蒙道:“你不是要颁奖吗,记得早点回来,不少流程还要一起商量。”
张潮自然听得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想让他不要再动用自己的关系和力量,再把这件事给炒热了——无论这太平洋这头,还是太平洋那头,都不要。
要知道现在的张潮不仅仅是个作家,还是在中美两国都颇有影响力的舆论领袖,同时也是各路出版商的心尖尖,手头还有两个用户数量庞大的社交媒体平台。
只要他想,一定能把这件事闹得人尽皆知——实际上昨天晚上他就是这么做的。
所以才会有让王蒙这个着急忙慌的灭火电话,就是担心张潮炸毛。
对于王蒙,张潮倒没有什么意见,也知道人家只是完成工作而已,还是勉强好声好气地应着说了声“好”。
王蒙听到张潮答应得这么干脆,反而有些不太自信了,在他的印象里,张潮如果觉得自己“受委屈”了,一定会想办法要点什么好处。
但是这一次张潮答应得很干脆,声音却充满了疲惫感。
还没有等王蒙再多说什么,就听张潮在电话里道:“王老师,还有别的事的吗?”
王蒙心里“咯噔”一下,但是一时半会也想不出别的话来拖延,于是道:“没什么别的事了。你早点回燕京。”
张潮“嗯”了一声,又说了声“到时候见”,就挂了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