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7章 一发入魂!(月底求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427章 一发入魂!(月底求票) (第1/3页)

    这件事不仅是“始作俑者”林楚生发懵,作为“当局者”的张潮也“迷”得很。

    因为接下来的几天,除了“南国系”的报纸有一些零星的报道和千度的贴吧里有个别讨论串之外,就没有什么下文了。

    千度强在搜索而不是网络舆论,也没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和有影响力的公共媒体平台,所以它那点帖子完全不成气候。

    这让“蹲了一手”的张潮浑身刺挠,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直到他接到了王蒙的电话:“喂,小张啊,你就别抻着大家了,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说!”

    张潮:“嗯?”

    王蒙接着道:“你那几篇我都看了,尤其是最后一篇《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得很好啊。这些都是展现咱们文学发展、进步的好素材。

    但是你一上来就准备‘引蛇出洞’,这有点过分了啊!”

    张潮:“啊!?”

    王蒙听张潮在电话那边的动静,似乎还在装傻,就有点生气,声音也变得严肃了一点:“张潮啊,以前你受过一些委屈,有些应激我理解。

    但是现在不管是文学界、媒体界,还是其他什么界,对你普遍还是赞扬为主的嘛!

    不要对以前的事情斤斤计较——再说了,你也没吃过亏不是?”

    张潮:“……呃……好,我听您的。”

    张潮这时候才有些反应过来,原来外界都把《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至暗时刻》这篇文章当成是他自导自演的了。

    和之前《狗日的张潮》一样,走最极端的路,让其他质疑者无路可走。

    但这次张潮觉得无比冤枉——这篇文章的角度颇为刁钻,他自己都没有考虑得这么周全。

    张潮前两天还和「潮汐文化」的小伙伴“叭叭”吹会遭遇多大的舆论风波呢,没想到直接就打脸了。

    现在的情况是,除了那个真正的作者,所有人都认为「定风波」就是他张潮;在形势明朗之前,谁也不敢轻易跟进。

    省得像过往的许多前辈一样,被张潮吊在舆论的耻辱柱上抽打。

    张潮终于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又琢磨了一会儿,抄起手机给马伯慵打了过去……

    而林楚生这几天更是夜不能寐,着急上火的嘴唇上都起了几个大燎泡。

    他不仅连吃了几天的闭门羹,更痛苦的是他没办法把「至暗时刻」这篇文章是他写的这个事实告诉外人——连那天一块吃饭喝酒的专栏作家「李旭飞」都不能。

    操盘手哪有这么早自己露面的道理?

    作为「南国系」的资深编辑,《南国都市报》的副主编,他要替「定风波」掩盖身份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直接说是自己一个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的朋友就可以。

    这个“朋友”现在变成了张潮,那问题可就大了。

    要是自己出面认领「定风波」,后果至少有三个:

    第一,那些记者、评论员、专栏作家,想必都会露出会心一笑——“哦,原来是你啊!这是哪儿领了公关经费了?”——接着肯定是“狮子大开口”。

    日常约稿和“特稿”,价格从来就不同。

    第二,自己没办法解释动机,无论是撰稿的动机,还是匿名的动机,都没办法解释。作为报社的副主编,他没有理由更不能有立场地以个人身份参与到这种舆论事件当中去。

    如果让人知道,甚至这个副主编都没的做了。

    第三,他也知道自己对摩根来说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他作为中国颇有影响力的大报的副主编,可以作为中介来做很多摩根不能直接出面做的事。

    而自己的一旦曝光,成为众矢之的,这份价值毫无疑问会大打折扣。

    因此现在的情况只能是“打落牙齿和血吞”,再想另外的办法。

    可是还没有等他想出办法来,就有陌生署名的文章,连续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等不同类型的报纸上。

    比如《论张潮的空心化叙事》——

    【从文本结构分析,这部被冠以“社会实验“之名的作品,本质上是对契诃夫经典的拙劣模仿。罗智这一角色看似象征被算法操控的现代人,实则只是作者拼贴社会焦虑的容器——约会依赖推荐系统、同学会发现篡改记忆、工作陷入道德困境……

    这些情节看似犀利,却暴露出作者对计算技术和人性的肤浅认知。当算法工程师罗智竟能轻易被手机推送拉回原有的思维时,这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