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5章 “自我阉割”?最大危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25章 “自我阉割”?最大危机! (第3/3页)

写得确实好,环环相扣,从的文学层面谈到社会影响,再延展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这文笔可以说纵横捭阖、大气非凡了。

    不像以往批判张潮的人,都太急着把张潮给定罪了;这篇文章以事实为依据,抽丝剥茧、逐层深入,一点一点地把张潮架到中国科技发展的对立面上。

    整个过程丝滑无比,绝无谩骂、叫嚣,甚至可以说非常冷静。

    张潮的内心也随着文章内容的进展而开始变得凝重,这一次对方绝不是等闲之辈,他此刻的感觉就像有一条毒蛇,在阴暗处盯着自己。

    之前的方老师都没有让他有这种感觉。

    方老师虽然求证能力强、逻辑性也强,但是攻击欲太旺盛,导致破绽太多。

    这篇文章的作者就不同,张潮几乎可以看到他在写下这些暗藏锋刃的文字,脸上依然是平静如湖水,没有得意的神色。

    这点上,这个「定风波」和他还真有点像。

    文章马上就进入高潮部分了,张潮继续往下看了去——

    【值得深思的是,张潮引发的这场批判狂欢,恰与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化扩张期形成微妙呼应。当阿里准备在网购市场攻城略地,当企鹅着手布局东南亚市场,当中国软件公司在欧美遭遇“安全门”事件时,某种“自我阉割”式的道德批判正在国内舆论场发酵。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那些将中国互联网企业贬损为“作恶工具”的极端言论,是否在客观上为跨国资本清扫战场?那些将技术缺陷渲染为文明危机的悲观叙事,是否在替西方技术霸权铺设红地毯?

    在这个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占据95%市场份额的年代,在这个外国路由器把持骨干网络的年代,在这个英特尔芯片主导计算机生态的年代,中国好容易在互联网应用层培育出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却要因为几部虚构的技术伦理困境而自断手脚?

    当张潮的读者为罗智的“算法囚徒”命运唏嘘时,可曾想过若没有本土搜索技术,我们的网络生活将完全暴露在外国搜索引擎的数据监控之下?当文学评论家盛赞是“21世纪病危通知书”时,是否意识到这种技术悲观主义本身就是精神上的投降!】

    “图穷匕见了啊!”张潮喃喃道。

    这篇文章终于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将张潮的上升到影响科技发展、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就差指着鼻子骂张潮是“汉奸”了。

    虽然有些荒谬,但是一旦这顶帽子被扣瓷实了,张潮想要翻身可就难了。

    总不能对大家说:“我是重生的,相信我,我说的以后都会变成真的……”

    张潮凝神想了想,发现一时半会还真不好找反击的点,于是只好看下。

    这篇文章的结尾,同样犀利而毒辣:

    【那些沉迷于张潮的人,正如被锁在洞穴里的囚徒,错把墙上的阴影当作现实全部。他们看不见中国程序员在深夜优化的算法代码,这些代码正在帮助山区农民把滞销的水果卖向全国的消费;他们听不到阿里客服中心的电话铃声,这些铃声每响一次就意味着一个小店铺的希望之灯被点亮;他们更不愿意走进企鹅的研究院,那里正进行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系统的研发。

    科技发展的过程,往往是普罗米修斯盗火式的悲壮前行。从蒸汽机引发工人砸机器运动,到电话普及初期被斥为“魔鬼装置”,历史反复证明人类对新技术总伴随非理性恐慌。但2008年的中国没有资格沉溺于这种恐慌——当外国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对14亿中国人的网络数据虎视眈眈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坚定拥抱技术创新的勇气,而非文人式的顾影自怜。

    《装在套子里的人》引发的喧嚣终将过去,但若任由这种技术悲观主义蔓延,若纵容文学想象替代产业理性,若坐视道德绑架扼杀创新火种,那么2008年或许真会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至暗之日——

    不是因为它预言了危机,而是它亲手制造了危机!】

    张潮看完这篇文章,将报纸一折,起身就往家里走——他需要好好思考如何应对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

    他甚至认为这是几年来遇到的最大危机!

    文字的力量有多强大?相信没有几个人比张潮更清楚。尤其是这么一篇有理有据、条理清晰、论证严密、情感充沛,同时又不失深度的文章,足以引发足够多的关注与追随。

    尤其在几个互联网巨头的推波助澜下,很有可能引发一场远超过往的舆论风暴!

    甚至会把「潮汐文化」的众人也卷入其中。

    这个发展倒是张潮没有预料到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