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4章 中国科技发展的至暗之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24章 中国科技发展的至暗之日 (第3/3页)

这才像样,于是点点头,示意对方继续说。

    高管得了肯定,心中一喜,但心知这只是开始,后面的办法一定要跟上才行:“当然,这个不要硬来,不等于咱们向他服软……”

    两天后。

    张潮的燕大师兄,国内第一搜索引擎的掌门人罗宾,写了一份亲自署名的文章,发表在了《经济日报》上,标题是:

    《千度搜索是救生圈,不是紧箍咒》

    【我的燕大师弟张潮把搜索算法描绘成数字时代的“紧箍咒”,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在华尔街做《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系统时,那些质疑互联网会让人类变笨的论调,其实与今日对算法的质疑如出一辙。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但技术的进步从未因质疑止步——正如2003年千度创立时,我们坚信搜索引擎是连接人与信息的桥梁,而非困住思想的牢笼。

    千度的核心算法原理是超链分析,这本质上是对互联网民主精神的极致体现。每个网页链接都是一张选票,每次点击都是一次信任投票。当张潮担忧算法制造“信息茧房”时,或许忽略了2008年的互联网与2004年的本质差异:中国网民已从9400万飙升至2.98亿,网页数量突破160亿,信息爆炸时代真正来临了。2008年的互联网海洋中,每天新增的庞大数据足以淹没任何个体。试想一位高中生搜索“高考志愿填报”,若无算法基于历年千万考生的搜索行为建模推荐,他或许会在“大学排名”“专业冷热”“就业前景”的迷宫中彻底走失。

    所以推荐系统不是牢笼钥匙,而是信息海洋的救生圈!

    当然,我理解张潮的焦虑,这是基于他这样一位年轻、敏锐的顶尖作家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这同时也是千度公司始终重视,并且置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我愿意用最大的诚意邀请张潮来我们千度公司参观;如果可以,我还愿意聘请他为公司的特别顾问或者培训师,督促、指导我们的业务始终走在正轨上!

    ……

    站在2008年这个移动互联网破晓的时刻,我们理解所有对技术的审慎思考,正如理解十年前人们对互联网的恐惧。千度愿做这个时代的“信息救生员”,但我们更期待每位网民都能成为自己的船长!

    Robin Li

    2008年10月20日】

    “避重就轻,老狐狸。”张潮把《经济日报》放了下来,“不过这篇文章确实写的不错,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既给自己的竞价排名系统洗了白,还把我架了起来。”

    他就在「潮汐文化」办公区的大院子里,半躺半坐在一张靠椅上,面前摆着一张小茶几,茶几上是茶水和零食。

    马伯慵、双学涛等人也都或坐或靠,围着张潮坐着。

    《装在套子里的人》发了,张潮也来兑现自己的承诺——要带着《青春派》编辑部的所有人好好吃一顿。

    大家选来选去,选了当时燕京赫赫有名的「金钱豹自助餐厅」,晚市盛惠238元一人,在2008年绝对是一等一贵的自助餐了。

    张潮还特别强调可以带家属,所以个个都欢天喜地。

    时间定在周末,大家约定先在公司集合,然后再一同前往,张潮几人就在等其他人到来。

    《经济日报》则是马伯慵顺手带给张潮的。

    “那你去不去当这个特别顾问?”兰婷好奇地问道。

    张潮无奈地看了她一眼,道:“我当了这特别顾问,以后他们出点什么事,屎盆子不都扣我头上了?”

    编辑徐燕玲好奇道:“能出什么事?我觉得千度挺好用的,平时我都用它搜资料;有时候身体不舒服了,在上面也能搜到各种解释……”

    张潮闻言吓了一跳,坐直了身体,急忙劝阻道:“你搜别的还行,身体不舒服还是去看医生比较好……网络上资料真假难辨,耽误了可要坏大事。”

    徐燕玲虽然不知道张潮为什么这么紧张,但还是点头答应了。

    这时候四合院的大门被推开了,最后几人也来了,张潮连忙站起身道:“人来齐了,出发吧!”

    于是十来个人,四五台车,直奔「金钱豹」而去。

    就在张潮和同事大快朵颐的时候,另一篇文章在《南国都市报》悄然登载——

    《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至暗之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