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95章 张潮改写治愈系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95章 张潮改写治愈系了? (第3/3页)

的,还有带着孩子做成了大生意最后帮助落难的情夫东山再起的……

    “小杨”喜欢听这种故事,更喜欢看这种故事,当然也愿意成为这些故事里的主角。

    “妈妈”的故事实在有些平庸过了头,“小杨”一边看着,一边为这个陌生的女人勾勒属于独属于自己的轮廓与眉眼。

    按照信里的说法,和舅舅的年龄,“妈妈”现在还不到40岁,如果保养得好,应该长得还漂亮吧?

    一定是漂亮的,不漂亮怎么做爸爸——也就是那个台湾人——的老婆?

    她现在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家庭条件想必不错?也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单独的一间房?房里都装了空调?

    一定有空调的,他们皮娇肉嫩,夏天那么热,一定受不住。房子里一定蚊子也很少,甚至不用点蚊香。

    她家里这么多人口,吃饭的桌子一定很大吧?不大的话坐不下啊。一个“妈妈”,一个“爸……”……“叔叔”,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叔叔”的爸爸妈妈应该叫什么呢?也叫爷爷、奶奶吗?

    是不是进入谁的家庭就需要改成谁的姓啊?“小杨”不太愿意改掉这个“杨”字。虽然他没有见过给他这个姓的男人哪怕一面,甚至连他名叫什么都不知道。

    也许“叔叔”也姓杨呢?“杨”是大姓。

    ……

    想着想着,一种特别的感觉在他的身体里面滋生——

    【也许是后半夜困了,小杨眼里隐约看到一行行字像血一样流动起来,汇成涓流,顺着自己捏住信纸一角的手指,汩汩向身体里面涌入。这些细流先流经指尖的毛细血管,再拧成一条条小溪、一条条小河,顺着心脏的搏动,一刻不停地冲刷着身体哪怕最边缘的角落,滋润着他的皮肤、肌肉、骨骼、内脏。就像戈壁上一棵枯死的红柳,扎根的暗河突然灌满了洪水,于是就连最细小的枝桠都挺出了几点绿。】

    读到这里,读者们的脸上都挂起了姨母笑。

    所谓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霖”是其一。这种喜事能唤起人内心最本能的同理心,由衷地为幸运儿喝彩。

    “小杨”当“干一天玩三天”的行为固然不可取,但也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他那颗惨苍白的灵魂从未得到亲情的滋养,如同一只小兽一样成长,没有变成恶人已经不错了。

    如今他的妈妈给他写了信,虽然言语逻辑混乱,却也看得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拳拳真心。无论她是不是愿意接纳这个儿子,这封信总归是一个好的开头。

    尤其看到信的末尾,这位「陌生女人」写的结语,更是让大家内心柔软的地方有被轻轻触碰一下的感觉——

    【毛毛,妈妈错了,妈妈对不起你,妈妈想你,妈妈想再亲亲你的脸蛋,妈妈想……】

    一个个的“妈妈”,都写到读者的心巴里去了。

    尤其是和张潮年纪相仿或者比他大一些的读者,小时候都看过一个电影叫做《世上只有妈妈好》,那电影当年简直就是超级催泪弹,一句“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歌声响起,能听哭半个学校的孩子。

    【火车放缓了速度,铁轮轧在铁轨接缝的声音陡然大了起来;等到这声音像锤子一样一下下敲打着耳膜,深圳东站到了。小杨穿着和离开那天一样的衣服下了车,然后又被人潮带出站厅,站在马路边上。深圳的太阳依旧毒辣,这里的一切——地铁施工的烟尘、步履匆匆的人群、穿梭如流的车辆——都没有一丝变化,仿佛被凝固在自己离开的那一天。只有小杨知道,变的就是他自己。

    他要去找他的妈妈。】

    “张潮这里写得妙啊!”余华和苏童窝在一处茶室,一人手里一本《当代》,苏童刚好看到此处,叫了一声好。

    余华连忙凑过去,苏童指着刚刚的描写解释道:“张潮这句写得很妙——‘小杨’自己觉得深圳凝固在他离开那一天,一句话把他的心态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又含蓄委婉,妙极!”

    余华看东西快,有时就马虎一点,不过苏童一点也明白过来了:“确实,这是典型的「主角心理」——世界只有在我观察、介入的时候才发生变化。

    我看不到的世界,就是凝固不变的。这个‘小杨’经过母亲一封信的滋润,心活过来了,又觉得自己是人生的主角了。”

    苏童夸道:“年轻一辈有这个笔力的不多啊。”

    余华傲然一笑:“不多?你再找一个看看。”随即露出促狭的笑容,一脸坏笑地道:“你赶紧接着看,张潮准备了‘好酒好菜’在等着咱们呢。”

    苏童一脸懵,难道张潮这次不是转性子改写治愈系了?

    他继续往下翻,就敏锐地看到张潮射出的第一根“暗箭”——

    【小杨找到黑老三,把自己的手心摊开,里面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他笑嘻嘻地问道:“听说你收身份证?我这张没卖过,你出多少钱?”】

    苏童倒吸一口凉气,这分明是酷刑的前奏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