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8章 未来的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38章 未来的路 (第2/3页)

。”

    张潮谦虚道:“同学们能喜欢我是我的荣幸,怎么能说打扰呢?”

    刘虹道:“你的作品在我们学生当中太受欢迎了。我们学校的文学社,还专门开过关于你的研讨会和辩论赛。”

    张潮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刘虹有些溺爱的摸了摸周婉京的头,说道:“婉京是我们高中最有希望的写作苗子呢,可惜这次没进大赛的复赛……”

    周婉京脸又红了,连忙打断老师后面的话,拉着张潮就往后面走:“刘老师,同学们都等急了呢。”

    刘虹和张潮交换了一个无奈的眼神,看着张潮开始一排排地给学生签名。

    当然不可能每个学生都随身带着自己的作品,但是人数却也不少,除了周婉京外,还有四个学生买了最新一期的《青春派》或者《青春派·大观》。

    至于其他同学,张潮要么把名字签在笔记本上,要么干脆用马克笔签在他们的书包甚至校服上。

    许多学生都拿着相机对着他咔嚓咔嚓一阵拍,各种小合影自然也是少不了的。不管张潮走到哪一排,都有学生激动地向他诉说自己是多么喜欢他……的作品。

    张潮真没有想到自己在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当中,竟然这么受欢迎。作为全国最顶尖的畅销书作家,张潮其实挺“脱离群众”的。

    主要是因为他这两年来都处于“三多”状态——课业多、文债多、是非多——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应付这“三多”了。所以很少举行签售一类的活动。

    对于自己如何受欢迎,张潮更多是停留在作品的销量上。但是百万销量的作品多了以后,他已经有点麻木了。

    现在飞机上突然遇到一群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这么真诚的热爱着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张潮确实有些受宠若惊,所以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都尽量满足。

    这样足足过了半个多小时,张潮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饶是机舱里冷气十足,他的额头还是见了汗珠。

    周婉京一路尾随,也跟着回到了张潮的座位边,依旧半蹲着,怯生生地问道:“我能再和你聊一聊么?”

    张潮有些为难地道:“你老这样蹲着也不好,这毕竟是过道……”

    这时候另一边座位的一个同学慷慨地起身道:“哎呀,婉京,你坐我这里,我坐你的位置。等下换回来就可以了!”

    周婉京连忙向她道谢了。交换座位以后,周婉京有些羞涩地先解释道:“其实刘老师刚刚说的对也不对,我是给大赛投稿了。但是那是我同学帮我投的,我一直觉得自己写得还不够好……”

    张潮道:“其实没有进入复赛,也不代表你不够好。初赛文章有4万多篇,难免有遗珠。其实你可以写一写复赛的题目,也有机会登在我们杂志上。”

    周婉京小鸡啄米似的连连点头,接着又道:“我其实在写作上有一些困惑……”

    张潮温和地笑道:“你说。”

    周婉京没有直接讲出自己的困惑,而是先说起了自己的家庭:“我出生在燕京的部队大院里,13岁以前,我很少走出大院。大院里什么都有……”

    张潮耐心的听她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其实周婉京的故事并不特殊,在燕京有太多像她这样的“大院子弟”,很多也都对音乐、对文学、对电影等艺术抱有深深的兴趣,并最终成为了符号式的人物。

    崔健、王朔、姜文……如果再加上沪上、羊城等老城市的“大院子弟”,随便一加,可能就是中国文艺界的半壁江山。

    张潮没等周婉京讲出困惑,就直接问道:“你是不是觉得在写作中总是会碰到那些无形的壁垒——观念上的、表达上的、世界观上的、内容上的……

    总觉得自己怎么写,都跳不出‘大院文化’的圈子。特别是语言和题材,似乎成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藩篱,困住了自己的笔?”

    周婉京惊讶地看着张潮,难以置信地道:“是……是这样的。您怎么知道?说的……说的比我还要准确。”

    张潮笑道:“如果不是这样,你前面不用说这么多自己的家庭生活。‘大院文化’在国内是一种强势文化,其精神内核中包含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觉醒,以及使命感和优越感,具有极强的文化感染力。

    你生活在大院里,耳熏目染,语言惯性和表达惯性,是你在这个年龄没有办法凭借自己来对抗的。很多出身大院的艺术家,也是要到了很成熟以后,才逐渐摆脱‘大院文化’刻在自己身上的烙印。

    甚至从全国范围来说,王朔的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的思维和表达。这都是同时期其他文化群体望尘莫及的。所以你感到被局限是正常的。”

    周婉京闻言,情绪低落下来,道:“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张潮笑了一声,才道:“你现在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就说明你比自己的前辈更有可能早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