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六章:“伐天之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十六章:“伐天之战” (第2/3页)



    “大汉承袭天命,而大虞则是承袭数万万黎民之命。”

    “大虞当代替百姓。”

    “此战不为大虞、大汉之争。”

    张成灿烂的笑了出来,脸颊上映照无数的光。

    “此战。”

    “伐天。”

    盼同二年秋,在大汉天子下达诏书要伐天之后,大虞天子同样下达了一封诏书。

    这封诏书更加有意思。

    他的文采说实话是无法与“讨虞檄文”相提并论的,甚至如果真的要比的话,其一为皓月,其一为萤火,萤火之光如何能与皓月争辉?

    但所有人都更加喜欢“伐天檄文”。

    是的。

    “伐天檄文”。

    或者说,后世的人们更加喜欢他的另外一个名字。

    “自强书”

    这一封“诏书”也好、檄文也好,经过数千年的流传,最后被中州博物院所收藏,成为了中州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也是后世大明人民联邦共和国的镇国之宝,一度被人将其拿着与“九鼎”、“轩辕剑”、“传国玉玺”相提并论。

    甚至隐约之间,超过了传国玉玺的排名。

    后世中,十大国宝的排名,前三位不知该如何排列,只能并列。

    分别是

    华夏九鼎、轩辕剑、伐天檄文

    而后便是象征着皇权的

    “传国玉玺”、“大贤良师至圣天师太祖皇帝印”、“赤帝剑”

    而后是象征着历史文化祭祀的

    “商太阳神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以及靠着“走后门”才排列到十大国宝的“洪武祭祀天地鼎”。

    那么“伐天檄文”中到底写了什么呢?

    很简单的一封诏书。

    节选其中一段

    “人当自强,自三皇五帝承九州文明而立华夏,至今数千年矣。”

    “期间苦难无数,先贤辈出。”

    “昔年,天降大水于华夏,大虞何曾屈服?以九鼎镇华夏九州,而立一家一姓之王朝,至今又千年矣。”

    “天下动荡之贼,何曾为大虞也?”

    “汉所谓天命,不过虚妄也。”

    “若天有命人便从之,何需先贤问世?”

    “若天有命人便服之,何来华夏九州之雄立。”

    “若天有命人便屈之,何来华夏之族战四方而慑四夷?”

    “故,无天、无命,无有天命也。”

    这是“伐天檄文”的开篇,十分简单的一段文字,甚至不算是有什么文采,但其中所蕴含着的精神则是无论过了多少年都能让人热血澎湃。

    开篇之“人当自强”也是后世为之取名“自强书”的原因。

    而后洋洋洒洒数千字都是在论述人与天命之间的“关系”,便不再节选,但这篇檄文与其称为是一篇向大汉发出的“檄文”,还不如说是大虞向“天”发出的檄文。

    在这篇檄文的最后,这篇檄文的作者只是简简单单的写了一句。

    “此之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也。”

    “天若有命以令人之慑服,则大虞不当也。”

    “今之一战,无论胜负,愿以为苍生而“伐天”。”

    整篇檄文没有讲述多少道理,甚至没有文采,只是在告诉所有人,人应该自强,人应该站立在大地之上自强不息。

    所以这篇檄文才被称之为“伐天檄文”。

    也正是因为这种平淡中蕴藏着的无尽的“傲然”,才让它超越了“传国玉玺”,成为了与轩辕剑、九州鼎并列的国宝。

    伐天檄文传到长安城后,曹髦拿着这篇檄文来到了曹植的府邸中。

    这个时候的曹植已经是垂垂老矣,整日躺在床榻上,想要恳求上苍让自己多活几日了。

    看到这檄文的时候,曹植的手颤颤巍巍的支撑着他的身体坐了起来,他的口中一遍遍的念诵着这篇檄文,最后甚至到了疯魔的地步。

    他恍然大笑起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啊,好啊,好一个伐天檄文!”

    曹植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说道:“此人之才,远胜我矣。”

    “其中所蕴藏着的道理,是我这一辈子都不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