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零五章 治本治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百零五章 治本治标 (第2/3页)

道:“朕说过,此案无论牵扯到任何人,皆须除恶务尽,不枉不纵。”

    “鉴于蒋长青曾是三朝元老,对大宋亦付出过苦劳,朕从轻发落,留他一命,只将他罢官放逐,已给他留足了体面,诸公意下如何?”

    殿内众人沉默。

    铁案如山,还能怎么说?

    求情都没脸张嘴。

    官家说得对,只将他罢官,已经算是留足体面了。

    殿内气氛有点僵冷,赵孝骞哈哈一笑,道:“好了,此事不必再提,就这样决定了,朕再说第二件事。”

    “当初朕登基前后,与子厚先生等有过约定,新政可以继续推行,但其中一些不合理的条款必须修正。”

    “朕认为,修正新政不过是治标,民间百姓抗拒新政的根本,还是在于大宋吏治的腐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根子上着手,故而朕力排众议,设立了监察府。”

    “如今监察府已设,陈州二十三名犯官被斩,也算给天下官员立了威,各地官府兴许心中已生忌惮。”

    “那么接下来,咱们可以聊聊新政条款修正一事了。”

    章惇垂头道:“臣等愿闻官家高见。”

    赵孝骞笑了。

    杀了八十多人后,连宰相都没那么横了,看起来比以前乖巧了许多,这感觉真爽。

    章惇开了口,殿内其余几位宰相也纷纷附和。

    杀人立威,任何时候都有效,如今的政事堂已不敢再跟赵孝骞对着干了,八十多颗头颅至今仍在他们的噩梦里,冰冷地盯着他们。

    “朕没什么高见,民间的真实情况,朕不清楚,你们居庙堂之高,恐怕也不清楚,如今了解民间百姓疾苦的人,唯有数月前政事堂选出的那一百名下放到京畿路各乡各村的官员。”

    “数月过去,他们也该有一些真实的见闻和见解送来汴京了。”

    “新政条款如何修正,要以这一百名官员从民间反映出来的真实情况为基础,君臣慎重商议后再决定,诸公以为如何?”

    几位宰相互相对视一眼后,纷纷点头认同。

    官家登基后,第一个动作不是修正新政,而是整顿吏治,这已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事实证明,官家做事的顺序是正确的。

    先清吏治,再修新政,先治本,再治标,由里而外,事可成矣。

    “诸公既然都没意见,那么朕决定一个月后,让那些下放到民间乡村的官员们回京述职,并且设立一个临时的‘新政司’,专门用来总结归纳民间真实的情况。”

    “成员便由子厚先生领头,监察大夫韩忠彦为辅,这一百名官员充任,将所有的情况整理成册,用以作为修正新政最重要的参考。”

    “诸公意下如何?”

    章惇躬身道:“官家高瞻远瞩,臣等不及也。”

    赵孝骞微笑道:“那就照此办理吧,大家都是为了大宋好,希望大宋革除旧弊,新政修正后,朕相信大宋各地将会焕发新气象,说不定你我君臣能创出一番盛世景象,如此也不负列祖列宗打下的基业。”

    …………

    京畿路,颍昌府辖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