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敌外有敌 (第2/3页)
安安分分陪着赵颢和妻妾们。
闯了那么大的祸,总算有惊无险地度过这一劫,赵孝骞感谢大自然的馈赠的同时,也明白自己必须要低调了,至少这段时间内必须低调。
赵孝骞被放出来了,但朝堂并未风平浪静,反而因为刘贤真等人的案子,掀起了惊涛骇浪。
赵煦下旨,政事堂颁文,将刘贤真等人的供状和证据公示朝堂,涉案者共计三十余权贵官员,所有的政局都摆在了台面上,坦然地公示于朝堂百官。
这个举动堵住了许多人的嘴。
供状和证据都在,这桩案子已是板上钉钉,不可能反转了,朝堂上那些杠精们也是有理智的,他们很清楚什么事可以抬杠,什么事最好闭嘴。
比如刘贤真这桩案子,就属于必须闭嘴的范围。
板上钉钉的铁案,你还逼逼个啥?敢为刘贤真他们抱不平,你到底存了什么心思?你是不是他们的同党?
谁都不想没事惹上一身骚,于是赵煦下旨,三日后处斩刘贤真等三十余官员,纵然朝堂震惊,倒也没人敢站出来质疑反对。
刘贤真这批官员犯的事,没人敢吱声儿,但赵孝骞犯的事,出声的人就多了。
严格说来,刘贤真和赵孝骞涉及的案子,看似是同一桩,但它们的性质不一样。
刘贤真是已被坐实了,赵孝骞擅杀官员的事却争议很大。
对赵孝骞的所为,赵煦和政事堂都没有解释,只是淡淡地提了一句“罢官免职”,就轻松带过了。
如此轻飘飘的处理结果,引发了不少朝臣的不满。
不可否认,赵孝骞确实是大宋的功臣,但功与过是两码事,这世上也没有功过相抵的规矩。
当初赵孝骞立了功,官家已然封赏过了,那么他犯的事难道就不惩罚了吗?
罢官免职算什么惩罚?挠痒痒的力道,你还不如自罚三杯呢。
于是在赵孝骞回楚王府后,接下来的两日里,许多朝臣上疏,要求惩处赵孝骞之罪。
擅杀四十多名官员可不是小事,若是让赵孝骞就这样躲过了制裁,大宋的王法岂不成了摆设?
更何况,赵煦只是罢免了赵孝骞的官职,对他的河间郡王爵位却一字不提,这其中的深意瞎子都看得出,官家这是打伏笔呢,等一个合适的时机重新启用赵孝骞,大概率会官复原职。
群臣知道官家特别器重赵孝骞,可你也不能偏袒得如此明目张胆吧?
无数上谏要求严惩赵孝骞的奏疏飞进延福宫。
赵煦的案头很快被奏疏淹没,他只随便翻看了几道奏疏,就命人全部送去政事堂,交给章惇解决。
现在轮到章惇犯难了,他不仅是宰相,也是朝堂新党的领袖。
那么多上谏的奏疏,其中一大半是新党官员写的,章惇总不能为了赵孝骞而得罪自己的同党吧?
可章惇又很清楚官家的态度,他摆明了是要保赵孝骞的,皇帝做出的决定,宰相能怎么办?他敢跟官家对着干吗?
再说赵孝骞能脱罪,章惇在其中出力不小,因为这件事,章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