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五四章 新产业和市场规范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五四章 新产业和市场规范化 (第3/3页)

注意。

    做这种杂志的难度,显然要比拍摄戏剧更低。

    只要找到一批人来写故事,然后定期印刷好了出去卖就行了。

    如果不图大范围发行,只在自己所在的单一城市销售,那成本会更加可控。

    所以没过多久,民间的各种故事杂志开始层出不穷。

    有的完全照搬古今传奇的模式,有的将其改造的更加的简陋且,只刊印一类甚至一个故事。

    朱简烜知道,自己创造的新产业哪怕效果不好,也会在民间引发跟风热潮。

    如果迅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那更是会成为投资风向标。

    再加上自己的杂志社发行量不断增加,所以皇家产业集团在此之前已经在大规模扩建印刷厂了,同时还在扩建印刷设备厂。

    一边为民间提供印刷代理服务,一边向民间印刷公司出售印刷机器。

    与此同时,朱简烜安排礼部、刑部、商部联合发文,正式出台和启用出版物审查制度。

    不过这个审查制度比较简单,并没有将朱简烜拟定好的规则和要求全部列出,也不会对内容做详细审查。

    核心的目的是明确出版物的责任归属,明确禁止任何未经登记的出版物。

    所有的民间发行商,无论是想要刊印任何书籍,还是发行任何期刊杂志,都必须到各级衙门的商务部门注册发行公司。

    具体要刊印的任何书籍,以及要发行的任何杂志的时候,还要再到府级以上衙门的商务部门登记。

    说明书籍和杂志的类型和主要内容,预定的销售单价和准备印刷的数量。

    缴纳一笔手续费,领取书籍和杂志的唯一编号。

    后续相关书籍和杂志上出现了任何违规内容,根据号码处罚对应的发行公司。

    对于没有做登记的公司,没有登记编号的杂志和书籍,一经发现立即没收并处罚所有相关公司和人员。

    这种管理制度对于大明人而言并不新鲜,在普通人看来就是崇祯皇帝当年的新政残留,在常规书籍刊印上并没有完全启用。

    以前只是在报纸发行行业保留了下来,而且实际管理的也不是非常严格。

    名义上只有登记注册的报社和报纸才能合法刊印发行,但是民间一直有很多没有登记注册的无头小报。

    朝廷并没有专门的日常性的巡查和处置机构。

    都是这些小报整出什么事端的时候,皇帝才会安排锦衣卫去专门查禁。

    现在朝廷把书籍和杂志也纳入进来,相关产业的人当然不想接受,但也没有办法公开对抗。

    家大业大的发行商,主要是长期经营且跑不了的,都老老实实的去办登记手续。

    但是很多本来就在灰色地带的小发行商,并不会太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以前怎么做还继续怎么做。

    这一次,朱简烜让税部和锦衣卫出面,让负责查禁偷税漏税的下属部门扩编,成了专门查禁民间非法经营的机构。

    所有没有登记注册的公司,所有没有登记注册的新书籍和杂志、报纸,发现后直接关闭经营场所,封禁所有的经营物资。

    若是经营本身没有问题,就要求经营着去办理登记手续,三个月之内办好手续,可以放还物资和场所。

    如果三个月内仍然不办理登记手续,那所有的场所和物资全部没收。

    三个月之后,所有未经登记,就自行开业经营的公司,全部查封并没收经营资本和物资。

    让税务机构出面干这个事情,小公司和小工厂以及新开的发型和印刷公司才知道,这次朝廷是动真格的了。

    以后要规规矩矩的去登记,要么就干脆别干这一行了。

    这下子就把大部分正常经营的小公司,都被实际利益驱赶着去衙门登记了。

    这个登记其实并不麻烦,只需要一笔极低的手续费,还发给他们一份正式的官方营业执照。

    到了这个时候仍然不想去的公司,那多半是正在搞得东西真的问题很大了。

    那税部的审查机构可能需要把事情转交给锦衣卫去办理了。

    这一系列的行动,也是对大明市场的一次全面整治,一次市场管理正规化的改革。

    这种事情对于现代国家而言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前工业化时代,甚至工业化刚刚完成的时候,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事情。

    还是管理成本的问题,工业化之前朝廷没有足够的金钱,雇佣不起足够的人员,也没有足够的交通和通讯条件。

    所以大明的这种改革一直拖到了现在。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