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宜称陛下 (第2/3页)
权柄更大,会清算他们,所以他们现在的内心非常复杂,既觉得李琩上位已经是不可避免,又觉得李琩上去,自己的好日子也就要到头了。
其实李适之完全是多想了,或者说,关心则乱,以李琩的手段,他肯定是要安抚好所有人的。
画大饼谁不会呢?
等到诸王落座之后,李林甫起身朝着众亲王揖手道:
“刚才我们已经商量过了,朝廷这边,公推老夫与左相,以及信安王、徐国公(萧嵩)、裴公主持局面,宗室则由嗣宁王、嗣申王、嗣薛王、嗣岐王、汝阳王主持,诸位大王可有异议?”
眼下的二十余位亲王,皆是面容哀戚,因为他们刚刚得知圣人驾崩,这下突然就要选立新君,很多人当下还没适应。
“等父皇入土为安,再商议此事,不行吗?”仪王李璲抬头问道。
李林甫摇了摇头:“有违礼制,行不通的,家之丧礼,牵引者为孝子贤孙,孝子,主孝也,贤孙,次孝也,典法不能乱。”
孝子贤孙,其实就是两个继承人。
庆王李琮语气沉重道:“父皇临终之前,并未托付,但在华清宫的时候,其实是有寄望之人的。”
说罢,他看向李琩,语气温和道:
“我知十八郎当下是众望所归,我也倾向于你,你的才华,诸兄弟们都看在眼中,但是父皇的心意,咱们是不是应该偏重酌量?”
李琩赶忙拱手道:“兄长说的是,古往今来,继位之君,当由帝王指定,弟绝无争嗣之心,但凭大家议定。”
这话一出,坐在对面的一帮大臣,各自都在内心分析和琢磨李琩的性格。
明摆着这是一句虚头巴脑的话,但是这种时候,你还真就得这么说,因为当下的形势,在多方大佬的努力之下,已经形成一个皇权平稳过渡的局面。
这是非常好的,谁也不愿意出现流血事件,毕竟在座的大多为门阀出身,彼此之间藕断丝连,他出事了,会不会牵连到我,说不定啊。
那么在没有流血的前提下,选立新君,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
那么想要不流血,唯一的选择,其实就是李琩,因为不选他,肯定流血。
宗室这边,提议诸王一起商议,其实就是给圣人的儿子们留后路,因为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过程同样非常重要,这决定了李琩上位之后,会不会在宗室内大开杀戒。
诸王们,其实很多人也都心里明白,所以今天说话都非常的温和,不像从前,上来就干仗。
现在他们不敢跟李琩干了。
仪王李璲也看向了李琩,温和道:
“父皇在华清宫,每日指导你六兄治国之事,贵妃、高将军、韦侍郎,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十八郎觉得,这是否是父皇对老六的寄望呢?”
李琩点头道:“自然是,六兄之贤,冠绝诸王,这是众所周知的,弟对六兄之敬爱,你们平日也都看在眼中。”
“自然自然,我们都知道,”李琮等人纷纷点头道。
他们现在跟李琩说话,都有点虚,因为对面坐着好几个人,看向他们的眼神是非常凶狠的。
就好像一句说错,那帮人就会起来干他们。
李琩现在,要表现的谦虚一些,大度一些,仁慈一些,就好像对皇位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反正他不管说什么,自有人帮他拽回来。
我就算不想上去,在座的大部分人,他们也不同意啊。
果然,这时候李林甫说话了:
“圣人的还嗣诏中,言明了寿王嫡子之尊,事实上,没有这封诏书,在座的诸位也都清楚,没有出嗣之前的寿王,确确实实是圣人嫡长,贞顺皇后二子二女,都为圣人之极宠,即使寿王出嗣,圣人依然是屡屡交付大权,委以重任,陇右建功,威震边陲,执掌卫府,戍卫京师,可谓众望所归,在老夫看来,圣人对寿王之寄望,远大于荣王。”
话说到这个份上,其实有一件事,是可以拿来反驳李林甫的,而且作用巨大。
但是呢,没人敢提这件事,你提出来,难堪的不是李琩,是你自己。
贵妃在封妃之前,一套改名换祖的流程都已经走完了,就算大家明知此贵妃便是寿王妃,但是你真的不能再提了。
谁提谁是S B。
李琎这时候也说话了:
“宗族传承,要有序,皇后之子为嫡,这是无可争议的,立嫡以长不以贤,荣王终究是庶出,虽贤名远播,世人敬仰,然宗族之内,与嫡子不可相较。”
说着,他看向李琬道:“这是宗法,也是国法,非是不认可你,而是不敢有违祖制。”
李琬点了点头。
其实李琎这句话,也可以被拿来反驳,因为李隆基就是个庶出嘛,而宁王李宪可是嫡出,但是呢,还是不能提。
因为基哥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庶出,你又怎么敢给他定性呢?
再者说,只要当了皇帝,必然追封生母为皇后,这就是给自己正身嘛。
因为基哥最尴尬的一点就是,老李家的皇位传到他身上的时候,才第一次出现了庶出继位,李世民、李治、李显、李旦,这可都是正儿八经的嫡出。
到你这已经乱了一次礼法了,李琩上位,等于是重正本源。
韦陟见到李琬点头,心知李琬这个人,本来就是个不争不抢的性子,只要让他主动退却,其他三王就没有指望了,因为他们三个,毛病都很多。
李琮没儿子,这就已经完犊子了,别说脸上还有疤,至于仪王李璲,名声差的一批,跟盛王琦有的一拼,而颍王李璬的生母才是个婕妤,更不够格了,子凭母贵不是挂在嘴上的,这种时候就是得靠妈。
于是韦陟道:“其实圣人对寿王,是有嘱托的,这一点,高将军眼下不在,但是萧侍郎可以做见证。”
萧华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他们俩心里都清楚,圣人在龙辇上对李琩那番交代,不过是为了稳住李琩,这下好了,成了李琩的底牌了。
只见韦陟道:“圣人的原话是这样的:今次回到长安之后,好好跟着李林甫和李适之多学学,凡事虚心求教,有些担子,你要替我(朕)担起来,明白吗?”
这里面的朕,韦陟肯定是不敢用来转述的,只能称我,但是他这句话说完之后,萧华在内心直呼牛逼。
因为韦陟遗漏了一句:汝虽出嗣,然朕并没有不认你。
少了这句话,就是在为李琩还嗣打掩护。
萧华点头看向众人,道:
“确实如此,一字不假。”
那么这句话被转述出来之后,最高兴的应该是谁呢?
没错,李适之。
只见他立即起身,朝着大明宫方向拜倒:
“臣,李适之,必不辜负圣人嘱托,但有懈怠,以死谢罪。”
李林甫顿时在心中大骂,因为这句话,等于是稳住了李适之的左相之位,巩固了对方的权力。
他绝对不会认为韦、萧在说谎,虽然另外一个见证人高力士不在,这种事情都不需要去问高力士,绝对假不了。
这下好了,等于圣人托孤给他和李适之了。
那么在这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