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17章 王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17章 王允 (第2/3页)

协继位后,王允被任命为太仆,兼任尚书令。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王允代替杨彪担任司徒,仍然兼任尚书令。

    董卓专权,胁迫汉献帝及王公大臣迁都长安;王允将兰台、石室的图书典籍、清册纬书,加以整理运往长安。

    到长安后,王允又搜集汉朝以前的典章制度,凡是当下能够施用的,都奏闻献帝。这些典籍能够保全,这其中都有王允的功劳。

    当时董卓还留在洛阳,朝中政事无论大小,都是王允在处理。王允屈意迎合董卓,每次决定政事都尽可能符合董卓的旨意;

    董卓也常推心置腹与王允商讨政事,对他没有丝毫怀疑。因此,王允得以在乱世之中维护汉室,满朝百官及汉献帝,都对王允很是倚仗。

    当时的公卿大臣对董卓都非常畏惧,见到董卓时全都低声下气,只有京兆尹盖勋见到董卓,长揖行礼而已。董卓让王允举荐人才担任司隶校尉,王允于是举荐了盖勋。

    王允看到董卓祸乱朝纲,篡逆之心显露无疑,暗中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密谋诛杀董卓。

    王允上表,推荐护羌校尉杨瓒代行左将军职事,又举荐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郡太守,诏令二人率领军队出兵武关,以讨伐袁术为名,实际上打算兵分几路讨伐董卓,然后护送天子返回洛阳。

    董卓心存怀疑,将二人留在长安;王允又推荐士孙瑞担任仆射,杨瓒担任尚书。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四月,董卓率军抵达长安,追评护送天子入关的功臣,封王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

    王允推辞不肯接受;士孙瑞劝谏王允,不如接受爵位封赏,借此与董卓周旋。王允听从,接受食邑二千户。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春天,大雨一连下了六十多天,王允与士孙瑞、杨瓒登上高台祭天祈求放晴,在台上密谋诛杀董卓。

    士孙瑞奉劝王允,从内部分化瓦解董卓的势力更容易成功,事不宜迟,早下决心。王允于是暗中收买董卓的部将吕布作为内应。

    恰逢汉献帝患病痊愈,朝臣在未央殿聚会庆贺。王允与士孙瑞秘密上奏汉献帝,派遣士孙瑞手持皇帝密诏授予吕布,诏命诛杀董卓。

    吕布与骑都尉李肃率领勇士十余人,伪装成侍卫在北掖门内埋伏。董卓的车驾进入宫门,李肃等人当即持戟刺杀董卓。

    董卓受伤坠车,本想呼叫吕布救驾;吕布掏出诏书传示众人,然后杀死董卓。董卓死后,王允又将他夷灭三族。

    董卓既死,王允本来打算赦免董卓的部下,吕布也多次劝说王允。但是后来王允又心存疑虑,认为这些人跟随董卓叛乱,如果定为谋逆之罪再予以赦免,恐怕他们会起叛心,不是好办法。

    吕布又劝谏王允,将董卓搜刮的金钱财物赏赐给朝中公卿、将校,王允没有答应。王允内心又瞧不起吕布,认为他只是匹夫之勇的剑客。

    吕布自认为诛杀董卓有功,常常自我吹捧,看到王允轻视自己,颇感失望,心中渐有不平之意。

    董卓死后,王允自以为不会有什么灾祸,因此与朝中公卿、将校交往时,不再温润和蔼;他又依仗重臣身份,不考虑权宜之计,致使朝臣都不愿归附。

    董卓手下将领及担任官职的多是凉州人,王允打算解散他们的军队。有人劝谏王允,认为凉州人忌惮袁氏,畏惧关东义军,如果贸然解散他们的军队,必然人人自危。

    可以任命皇甫义真为将军,率领董卓先前的部众,让他们留在陕地,慢慢加以安抚,以观其变。

    王允认为,关东义军和自己是同一阵营,如果让凉州的军队留在陕地,据险而守,必然会引起关东义军的疑心。

    百姓有传言称朝廷要将凉州人全部诛杀;凉州人惶恐不安,在关中的将领纷纷拥兵自重。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此前率领军队驻扎在函谷关以东,感自身难保,于是密谋反叛,率军攻打长安。

    叛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