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7章 知识的份量(4k) (第2/3页)
油诗,绝对每个字都是有用的。
说实话,他们打死也不相信这是高振东在最近才搞出来的东西,实在是数量有点大。
不过转念一想,这位高总工是流体力学专家,好像又能解释一点点,也许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在这之前人家研究流体力学的时候研究过的,只是在气垫船这个特殊的应用上重新算一遍就行,而计算这个事情嘛,有了计算机,算这点东西的算力总是不缺的,更别说这位高总工一看就是那种能调得动算力的人。
而这件事情在海装局同志的眼里,就是另外一个感受,见多了,习惯了,或者说麻木了。
虽然这里面有一点他们对于这些东西的研究并不深入,对于难度和耗时并没有直接的概念这个原因在里面,但是更多的,还是他们在高振东身上,这类事情实在是见多了。
这还是有时间给他慢慢写,没什么大不了的嘛,开会的时候他从了解问题到解决问题,总共只花几十分钟的事情也不少见。
两位同志仅仅翻完目录,就抬起头来:“高总工,能不能这样,我们先回去学习学习您的大作,过几天再来拜访您向您请教?这里面内容实在是丰富,一时半会儿我们恐怕连哪儿不懂都没法提出来。”
搞过研究的人都知道,能明确的提出自己“哪儿不懂”,已经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至少是已经入门了,这个程度需要花时间去熬才熬出来的,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数学,别说懂不懂的事情,那属于是想多了,能把一个问题本身看懂,就能难倒全世界99%以上的人。
“在非奇异复射影代数簇上,任一霍奇类是代数闭链类的有理线性组合”,说实话,反正这个问题到底是个啥,高振东是看不懂的。这也是数学方面相比物理的永动机之类,胡说八道的人更少的原因——看都看不懂自然就没法胡说八道。当然,哥德巴赫猜想除外,因为陈老先生的成就,这个数学难题是在国内被介绍得最全面的一个,而且这个题目的某些描述形式也足够简单。
所以两位同志的话,非常的务实,这两斤知识,不花点时间,恐怕他们也提不出问题来。还不如多看一段时间,集中提问题,尽量一次性解决,免得耽误高总工时间。
看高总工这个工作状态和能力,想想都知道自己两人不能三天两头的来找人,别的不说,就“找不找得到”这个问题,就得打个巨大的问号。
高振东倒是不担心他们提问题把自己难住,毕竟自己这几年的流体力学也沾了不少,而且自己脑子好,这套材料取出来之后也研究了不短的时间,想来在研究初期帮同志们一把,还是有这个能力的。
“行,你们也不用急,反正我人就在这里,也跑不了,随时都可以。”高振东笑道。
张工想了想:“我想要不这样,您这本大作我刚才浏览了目录,专业涵盖有点广,已经超出我们两个人的专业涵盖范围了,我们干脆回东北那边,组织相关的同志好好学习,然后再把问题集中起来,通过邮件向您请教。”
两人是抓总的,不是抓“全”的,也没人可能抓全,所以这本材料里,很多知识都是其他专业的同志才能看懂的,他们两总不能把整个课题组都抓到京城来,那也太不科学了。
而张工这个安排的确科学,知识嘛,言传就可以,不一定非要身教,电子邮件此时含金量就大大上升,容量大、表现形式丰富、快捷方便。
知识的流传速度,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只是到了现代,便捷的获取渠道让人们常常忘记这一点。
高振东点点头:“嗯,行!看你们怎么方便怎么来,邮件倒是的确方便很多,要不然过几天你们找我还真不见得能找着,反倒耽误你们的事儿了。”
几位同志离开会客室,和被留在三分厂进厂那块地儿的两位警卫干事汇合。
两位警卫干事一看张、王二位手上的收获和脸上的表情:“两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