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6章 国军反攻了,国军又失败了6 (第2/3页)
。
    …………………………
    “国府之前虽然得到了漂亮国大量武器援助,但由于运输问题,主要交付给了在印度组建的驻印军使用,仅有很少一部分借助‘驼峰航线’空运至国内。”
    指挥室里,张云看着手中的情报,对着参谋们分析道:“因此,国府此次反攻使用的绝大部分弹药,仍然是国府麾下兵工厂自行生产和储备的。
    考虑到国府兵工厂的产能,别看国府此次打的轰轰烈烈,炮火横飞,但根本无法持续太久。
    因此哪怕前线部队没有被鬼子算计包围,等挥完这三板斧,只怕也不得不退回原地。”
    旁边后勤参谋认可点头:“没错,国府目前的军工产能,根本不足以支撑如此规模的反攻。
    根据老家掌握的情报,国府在抗战爆发后,将沿海及长江流域的兵工厂大规模迁往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设成各类兵工厂60余家,聚集了产业工人大概6万余人。
    这几年国府为了改善管理,将这60余家兵工厂进行了合并重组,最终形成了17家兵工厂。可以自行生产步枪、机枪、迫击炮、反坦克炮、步兵炮、榴弹炮等武器,以及各类子弹、炮弹等。
    不过限于原材料、经费等限制,这些兵工厂的枪炮产能有限,弹药产能虽然高一些,但也远不能满足前线三四百万部队需要。
    其实如果国府集中力量于一路,说不定真的可以取得较大突破。”
    其他参谋们纷纷点头。
    由于国府情报泄露,目前八路军对国府兵工厂发展情况及产能掌握的还算清晰。
    虽然目前国府兵工厂看似工厂不少,产量也算可观,但却基本都是元件生产厂,缺少优质碳素钢及优质合金钢等基础工业。
    在鬼子封锁沿海,中国失去了绝大部分对外物资交流渠道后,大量兵工厂都无法生产先进火炮了。
    甚至,就连生产合格的82毫米迫击炮炮管都很困难。
    说起来也是泪目,国府兵工厂由于无法获得合格钢材,只能凑合着用老式碳素钢来生产火炮。
    工人们千辛万苦生产出来火炮,由于材质问题,炮管寿命却仅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