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零九章 战后的晋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零九章 战后的晋廷 (第2/3页)

敦不由感觉到惊惧,但第二封信件表明刘泰并没要强度长江与自己决战的想法,却让王敦长松了一口气。

    甚至王敦开始下令,把自己在武昌的治所,迁移到了姑孰,屯驻于城东的于湖,并自领扬州牧,直接控制了京畿地区,一切政治命令全部都出于控制朝堂为主。

    至于北伐刘泰,整个朝廷就没有任何人去提这件事。

    对王敦来说,把握住自己的权势,让自己做朝廷的权臣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司马氏来说,想办法干掉王敦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其他的世家,则就是看王敦与司马氏谁给出的好处更好,自己便站在谁那边。

    对比起历史上,还有北地流亡而来的平民,或多或少还会想着北伐蛮夷,恢复旧都。

    现在因北地流亡的渠帅与百姓投降的投降,战败的战败,刘泰更通过查抄世家,收回田地,更利用府兵制很好安置了绝大多数北地流亡的百姓。

    实在想回家的,刘泰也安排他们回家,只不过回去后想拿到田地是不可能了,不过多少会给与开垦指标,进行开垦。

    而纵然士族中会出现些想收服故土的仁人志士,但没有了底层百姓组织的支持,这些仁人志士的哪怕发自内心的呐喊,却也仿佛置身荒原一样根本就无人回应。

    因为晋廷那边的制度保留了江东的部曲制,对底层百姓来说,自己只要依附在江东强豪,世家豪族的身边自己就能活下去。

    没有制度的保证,底层百姓就算努力北伐了,功劳是上级的,利益是关系户的,只有伤痛与小命是自己的,自己凭什么去支持北伐。

    而江东的世家豪强,更出了名的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

    对他们来说,如果自己不需要出力那就能获取到土地,那他们还是很乐意北伐的。

    但如果需要把自己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部曲砸在这里,那就没什么江东强豪愿意这么做。

    如果刘泰打过来,并且刘泰的律法禁止他们私自蓄养武装,会剥夺他们的土地,拿走属于他们的财富,他们自然会跟刘泰拼命,但问题是,刘泰没打过来啊。

    总不能指望自古以来就只把目光放在长江以南一亩三分地的江东鼠辈,突然变得气度恢弘,目光高远吧。

    就算是这里面出了一个这样的奇葩,但江东强豪的整体视野真不高远。

    所以,对现在的晋廷来说,能靠着长江黄河一线守住现在的晋廷就很不错了。

    没人想北伐,更准确得说,是没一个上得了台面的政治团体能去支持北伐。

    从上到下所有人都没有提出要收复中原地区,能够得过且过就很不错了。

    而刘泰自然也不会想要讨伐晋廷,毕竟整个晋廷的世家全部都汇聚到长江以南了。

    虽然刘泰不是很想承认,但却不得不说,他们算这时代掌握了最高生产力的这批人。

    现在这批人盘踞在长江以南,不论他们愿意或者不愿意,为了自己的生存必然会对长江以南的土地进行开发,从客观上促进长江以南区域的发展。

    而对刘泰来说在这时候,最重要得是把刚刚夺下来的重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彻底的纳入到自己的政治管理中。

    基层管理体系的更换,对当地世家强豪的打压,以及对于土地的重新划分,这些对刘泰来说都是必然要进行的政策。

    并且苟纯那家伙也是时候调度到这片区域开始进行大规模巡视,教育教育当地的世家应该怎么在现在新的大汉体系下生存下来。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对中原区域恢复生产,开垦土地,让所有在这里的百姓,至少能有自己的土地,从而让这些百姓彻底安心下来,真正归刘泰所用。

    刘泰倒也没有在徐州一直待下去,基本上在徐州顺利的架构出了基层的运转组织之后,刘泰便是任免了阳裕为徐州刺史,卞壶为徐州都督,带着周平和赵安两部回邺城了。

    不过,王桑和郗鉴还是留了下来,其中张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