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九十三章 郑略的未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九十三章 郑略的未来 (第2/3页)

郑略说到这里,目光放在王羲之身上道:

    “逸少你跟我一样从河南之地而来,更乃天下闻名的琅琊王氏出身。

    虽错过了考举,但若是想出仕大汉,我可写一份推荐信,引荐给尚书令褚翜,相信褚尚书定然会照顾好你的!”

    说实话,不论褚翜到底愿意还是不愿意,凡南边来的世家都本能拥护在褚翜身边。

    这未必是褚翜结党营私,而是因为褚翜的身份实在有些太特殊了。

    他即代表世家利益,同样他又是元老派的一部分,甚至就算军史体系,在习参军没来之前,也都是他主持的。

    所以褚翜自己便能当做一个党派,以褚翜自身为枢纽而形成的绝对政治团体。

    郑略这种从南边过来的,几乎是本能的抱住褚翜的大腿,都不需要认路,

    “那就谢过郑兄!”王羲之听到郑略的关心,表达了心中的感谢,然后道,

    “郑兄刚才你说在官方津口这边栖息的绝大多数都是苦力,以及清贫穷官,难道汉王不知道这一点吗?亦或者汉王纵容了这一点?”

    “汉王自然知道这边的情况。”郑略略带着几分唏嘘道,“但如果全部都按照对岸世家的建设标准去修建这边的港口,那所要支付出来的成本就太高了。

    对绝大多数依赖运河生存的百姓来说,虽然这边现在脏乱些,但至少还是有落脚之地。

    而且也有退役的士卒进行巡逻,至少不需要担心安危。

    但若这边跟对面世家津口雕栏玉砌美酒佳肴一样,这边可经营不下去。

    至少这些百姓,怕是会被逼走,往更加无秩但更便宜的地方去。”

    王羲之听到郑略的话,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带着几分感慨道,

    “若郑兄那依据永济渠进行耕种的计划能够成功顺利执行,想来更多人能去耕种,而不需要来这里讨生活吧。

    我有些明白汉王为什么点郑兄你为状元,因为你真大才啊!”

    郑略听到王羲之的话,忍不住的笑起来,开口道,“过奖了,过奖了!”

    一瞬间,郑略看王羲之的目光顿时有几分一见如故的感觉,倒更加殷切的谈论起来。

    说实话,刘泰看得出郑略殿试的这一份《永济渠》的进一步开拓,自然是相当不足的。

    虽然他提出以永济渠为核心的耕种计划非常好,但郑略并没解决掉如果按照他的方案实施,那水源应该怎么解决,这些终究是绕不开的问题。

    要知道这可是北方,而不是南方,南方水力充沛,时不时就弄来一些水来。

    但北方的话,河道在枯水期断流这种事情也不是没出现过,所以自己肯定优先保证永济渠的运输,毕竟航道有水,至少能从其他地方调度粮食过来应急。

    所以,刘泰让郑略过来这边做巡河御史,其中最重要得原因就是让郑略深入基层,看看能不能拿出个方案出来,能拿出个相对合理的方案,那刘泰也舍得砸钱进去。

    就当做培养未来的宰相了,毕竟这计划能够成功,自然当做储相来培养。

    要是失败了,那自然什么也就别多说,哪怕你是状元也只有一次试错机会。

    当然在刘泰看来,与其花费大力气引河流汇入河流,还不如多多想办法寻找更适合当地耕种的经济作物。

    只不过这样就需要拿下黄河以南,甚至长江以南,来耕种粮食作物才行。

    毕竟只有在粮食充沛的情况下,才能发展经济作物,否则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

    当然,要是真把长江以南拿下来,那发展水道,尤其想办法弄来占城稻才是硬道理,到时候华夏百姓的人口,说不定还真就能在封建时代就顺利破亿了。

    只不过,刘泰的这想法,郑略并不知道。

    但他知道他作为巡河御史,除了见到贪污腐败就进行弹劾参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在殿试上的《永济渠》那份策论细节彻底完善。

    这就需要他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查访,以及一条支流一条支流的探查。

    毕竟真想干什么时,从来都是需要落实到最底层的,只是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