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8章 萃和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88章 萃和堂 (第3/3页)

的在哪呢?!”

    “大洲先生,应当比你更关心,这会估计颜山农都快藏到缅甸去了。”

    “那他那个徒弟呢?姓梁的哪个?”

    宁玦看着徐鹏举的模样欲言又止。

    “魏公,咱们也不确定今日那人就是梁汝元,但依我之见,这人应当还没出金陵,或者一时半会应该不会走,咱们可以慢慢找。”

    “可我这伤。”

    “魏公,金陵这么大,您这仇,一时半会真报不了。”

    就凭徐鹏举这几百人,就是搜到明年过年,也转不完一遍金陵。

    听到宁玦这么说,徐鹏举这才强压下了心中的憋屈。

    只是宁玦也没想到。

    这个梁汝元竟然这么猛,一点隔夜的意思都没有?!

    心中甚至还有点小憧憬了起来。

    ——

    新泉书院遗址之上,一块崭新的夫山书院的牌匾已然挂了上去。

    上书“萃和堂”三字。

    不少身着粗布麻衣的学生扛着木材在书院前前后后活络着。

    在书院内,书院众人对何心隐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

    “率教,咱们书院的名字不是叫夫山书院吗?”

    何心隐望着高悬在书院大门口的三字牌匾感慨道:“多年前恩师曾在老家建萃和为名讲课,后为老贼严嵩所查禁,今吾重竖此匾,也算是承继恩师心愿了。”

    书院中以梁姓族人居多,只是梁姓族人多在阴凉地读书,正在做工的多是在南京刚刚募来的工匠。

    好在被朝廷的鞭法这么一搅,南京的佃户有不少,听说管吃管住,还能读书便来了不少人。

    整个书院以何心隐这个“率教”跟项元汴这个“率养”负责。

    顾名思义,就是何心隐负责教书,项元汴负责后勤。

    除此之外还有一十二位先生。

    看似这个书院是一个书院,但其内部秩序井然,分工明确,实际上已然是一个小社会了。

    因为这个书院并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怀老养少等诸多职能,城外就有萃和堂的学田,而率养还可以带着学院财产去经营。

    而裁决、司惩之权统归于“率教”、“率养”。

    书院中的学生虽习孔孟之道,但却并不入仕,而是在书院内凭学识跟德行担任书院中不同的分工。

    及此,另一身着儒冠便径自朝着何心隐一稽首。

    那儒生虽着儒冠,装束却是稍显怪异,腰间系着的不是玉佩反而是一块巴掌大小的薄水晶,手中则还有一把紫砂茶壶。

    “夫山不是说要与宁克终论道,怎的又跟他宁克终打起来了?”

    何心隐一脸的不在乎。

    “这江南新法,何时是非他宁克终不可了?此子绝不简单呐。”

    嘴上这么说着,何心隐却是看向了不远处的金陵劳工。

    在一众金陵来的佃工中。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正跟三个人扛着一扇木门朝着前面的废墟走去。

    少年一边走,一边还不住的喃喃着。

    “怎么去打鞑子是搬木头,来书院听课还是搬木头,大明朝怎的有这么多木头可搬啊。”

    那周身一股老钱气的儒生顺着何心隐的目光望去。

    “何以见得?”

    “四个人抬一扇门,摸鱼都摸到我萃和堂来了,能是一般人吗?小小年纪有此等胆识,将来必为你我之臂助!”

    那儒生一脸无奈。

    “夫山,我看你是一时半会不敢在金陵露面了吧?”

    何心隐没有答话,只是站在一旁仔细的打量着混在劳工中的朱载壡。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