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对日“包围圈” (第3/3页)
,德国在对付苏联时,实际上从一开始,就自认为付出了德国所能承担的最大代价,仅开战时,德国在两国边境集结的兵力就超过三百多万。
这种灭国战的初始进攻兵力在前世历史上,都可以称得上空前绝后,可最后德国还是没有成功。
可想而知,苏联这个国家在20世纪前期的压迫感,有多么恐怖。
恩斯特因此断定说:“日本在面临帝国在太平洋的军事部署,必然也是带有这样的压力,因此,日本在和帝国的战略中,他们不可能和我们完全翻脸。”
“即便两国真进入战争状态,日本最大的追求,应该也只是把帝国的势力,驱赶出太平洋,然后通过控制马六甲海峡,还有巽他海峡等战略要地,将帝国海军阻挡在印度洋。”
“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战略称之为拒止作战,或者反介入战略,本质上是一种主动性防御策略。”
弗里德里希皇储自然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说道:“按照这种战争思路,日本只需要将帝国的太平洋舰队消灭,并且占领马六甲海峡等几个关键节点,就可以扫清帝国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
“除了太平洋舰队以外,我们在太平洋方向的其他军事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太平洋舰队的核心在南洋海域,假如我们和日本爆发战争,南洋就是战争初期,两国海军决战的地点。”
“再假设,太平洋舰队真覆灭或者被迫退出的话,帝国在太平洋的力量,也就几个大殖民地或许可以给日本增加一些麻烦,但是改变不了大局。”
东非在太平洋的几个大殖民地,无非就是阿拉斯加,东加里曼丹,棉兰老岛和克拉地峡,同时还要算上东非在南洋的唯一海外行省兰芳。
这几个地区,最少的也有几十万,阿拉斯加,东加里曼丹,棉兰老岛三地的人口更是分别超过百万。
仅仅是这三块地方,总人口在1936年就可能接近七百万,所以,东非在太平洋并非除了本土派出的军事力量和人员以外,就无人可用。
东非在太平洋其实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口基础,这些人口不说全部支持东非,在东非和地区其他国家爆发冲突和战争的时候,也会站在东非一边。
即便沦陷敌手,也会有人继续顺应东非中央政府的号召,坚持和敌人抵抗。
不过,他们的能力也就止步于此了,可以给敌人造成源源不断的麻烦,但是起不到决定作用。
假如东非本土真放弃这些地区,他们大概率无法把来犯之敌,通过自己的力量驱赶出去。
当然,如果他们能做到这一点,那就另当别论,通过自身的力量和敌人坚持抵抗,并且最终不借助外力,让敌人退出,这种情况发生,这个地区事实上就已经完成了“毕业”。
所谓的“毕业”,可以这么理解,他们既然有能力击退敌人,然后维持独立,这是事实就已经有了摆脱东非的能力,转化为独立国家。
这就像现在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它们虽然名义上是英国的殖民地,可如果真和英国分家,也会过的很不错,并且可以正常维持国家的运作。
恩斯特就说道:“如果真要挑出我们在太平洋地区最独立自主的殖民地,那我想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的优势在于,他是帝国在太平洋,甚至整个世界海外殖民地中,唯一拥有自治权的。”
阿拉斯加拥有自治权,这在东非海外殖民地中是独一份的存在,当然,阿拉斯加的自治权依旧受到东非本土的约束,并不像英国自治权比较高的海外殖民地那样。
更具体来说,阿拉斯加在东非的地位,更像南非在英国的地位,算是半个国家,其他诸如财政,军事,外交都依旧受到本土控制或者影响。
而加拿大,澳大利亚这种,完全可以看做独立的国家,他们和英国的关系更像是合作者,包括地位上也是如此,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他们在面对本土时,完全是坐在一张桌子上,英国也必须给予他们绝对的尊重,而不是像对待印度这种地方一样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