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77章 杨成文的影响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477章 杨成文的影响力 (第1/3页)

    杨成文走到他大伯家门口的时候,一群人已经在门口等着他。

    几个乡党见到他的时候,赶紧给他递了一个白色的孝帽,然后几个人将一件白色孝服给他披到了身上。

    这种孝服很是见到,就是一长条白布,中间剪了洞,直接套在脑袋上就可以,最后在腰上用白布条扎起来就行了。

    按照他们杨庄的风俗,这在外奔丧的人来,到了门口应该是要死要活的哭丧。

    最后整个人都瘫在地上,几个大汉都扶不起来的那种。

    嘴里还要嚎叫着:唉,俄滴大伯啊,你咋就这么走了,你咋不等等我……

    当然了,一般的男子还是比较克制的。妇女们总能将这传统演绎的入木三分。

    杨成文穿好孝服后,也是悲从心来,眼泪不由得流了下来。

    踉踉跄跄的到了灵堂。

    一脸悲怆的跪在在灵桌前,按照他们的习俗开始烧起来冥币,然后奠酒祭茶,最后上了三炷香,这才与在灵堂地上的其他孝眷们在一起。

    其他孝眷都是一脸的疲惫,虽然也是一脸哀容,却也见不到眼泪。

    因为他大多数人的悲伤,早就被繁琐的仪式给折腾没了。

    正常在没人的时候,他们都是坐在灵堂地上的草垫子上。

    可当有人来祭奠的时候,他们要跪在地上哭,还要磕头表示感谢。

    特别是上姑舅来的时候,他们要去村口跪迎。

    一人一个一尺三的丧棒,一路上弯曲身子佝偻着前行,让所有孝眷心里都忍不住暗骂一声封建糟粕。

    所以,在这种仪式的折腾下,还能一直流泪的,只有逝者的子女了。

    对其他的五服子侄而言,只能说悲伤也许是有的。

    杨成文刚坐到草垫子上时,一旁的堂哥杨成才,便问道:“你怎么从京城回来了,我不是叫伱不要来吗?”

    这杨成才是他大伯家的老大,如今五十出头的样子。

    杨成文看了堂哥一眼,说道:“我这刚好有假,所以就过来。

    大伯这怎么这么突然?七月的时候,你写信来不是说还挺好的嘛?”

    杨成才摇了摇头说道:“毕竟是年纪大了。这身体各方面都不行了。

    前天晚上睡觉前喝了两杯酒,便再也没有起来。”

    杨成文听了,也不知道说什么,只是拍了拍堂哥的胳膊。

    堂哥杨成才感受到了他的安慰,便挤出了一丝笑容。

    说道:“老头子这一辈子也不亏,活到72岁在咱们农村也算高龄了。

    你看这重孙都抱了三个,这也四世同堂了。

    走的时候,也没有受什么罪。

    算是喜丧了。”

    杨成文知道自己堂哥说的是事实。这种情况在他们农村,还真属于喜丧。

    所谓的喜丧,便是符合大多数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传统观念里的子孙满堂,人家有了。

    七十二速速的年龄,在80年代的农村也属于高寿了。

    没有遭受病魔,没有瘫痪在“““””””床折腾儿女,这哪个人不喜欢。

    所以像杨成文大伯这种情况,是村里很多老人羡慕的对象。

    灵堂内孝眷们都在谈着话,主要是杨成文跟一些多年没有见面的姐妹姑妈们攀谈。

    而院里,来帮忙的乡党们也在讨论着杨成文。

    他们这地方,老人去世,家眷们不用做其他事情,只要好好的当孝眷,负责哭就好。

    招待吊孝宾客的事有乡党负责;开挖墓地有乡党负责;杀猪宰羊还是乡党负责。

    除了出钱,其他事乡党们会做的利利索索的。

    这杨庄说到底都是一家人,这些帮忙的都是除了五服的族人。

    大家之间的血脉有远近,关系有亲疏罢了。

    只不过在这种事情上,一切唯血脉论。五服内的服丧守孝,五服外的喝酒吃肉。

    在院子里杀羊的地方,有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向坐在一旁指挥着他们的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头,问道:

    “有林叔,你说俄这成文哥在京城真的当官吗?”

    小伙子说完,一旁一个中年人直接敲了敲他的脑袋。

    说道:“你小子瞎咧咧啥来。”

    “大伯,俄就是好奇啊。你说为啥成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