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六十八章:朱棣教‘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百六十八章:朱棣教‘子’ (第3/3页)

  朱棣神色冷硬,伸手轻轻捏着雄英脑后,“雄英你要记住,你是上位者,上位者该心硬如铁时,就必须心硬如铁!”

    “从古至今的变革,只有两种,一,自上而下,可现在,自上而下很明显行不通,二,自下而上,方希直连生死都置之度外,要把燕藩舞台剧照搬回中原,就是要搞一场自下而上的变革,而他选中的就是读书人这个群体!”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但一场青年‘秀才’卷起的学运,却可以猛烈冲击陈腐之气。

    “至于动摇咱们大明江山,一场学运还不至于,广大的农民,有乡土村社,能吃饱饭,就没人会造反。”

    这就是他和方希直,敢发动这场学运的原因。

    大明最广泛的人群就是农民。

    随着乡土村社全面建成。

    百姓虽然还没富裕。

    可吃饭问题已经解决了。

    大哥通过锦衣卫,从他治下经济研究司搞到了不少研究成果。

    别的不敢说。

    大哥肯定已经知道,地方保护主义的巨大隐患。

    也知道解决办法了。

    将来大哥登基,即便不搞雇工身股制。

    也肯定要打掉地方保护主义。

    如此,城池内百姓吃口饭,就不是问题。

    百姓只要有口饭吃,绝不会起来造反。

    “所以,这场学运就变成了一场局限于精英阶层、文化阶层的内部矛盾冲突……”

    雄英抿了抿唇。

    他已经明白了。

    四叔把所有一切,都给他考虑好了。

    应方希直请求发起这场学运。

    除了要帮他涤荡冲击现在顽固坚固的陈腐之气。

    还要帮他通过学运,培养一批革新人才。

    朱棣看雄英的神色,就知道雄英明白他的目的了。

    不错。

    方希直甘愿为棋子。

    而学运中的读书人,也是一群棋子。

    “这场爆发在未来的学运,精英阶层、文化阶层的内部斗争冲突,极有可能十分血腥,在这个过程中,有的青年读书人会退缩,有的意志不够坚定,会三尖两刃,还有人,野心勃勃,也有一批人,意志坚定,而你,就要从中观察,筛选出,那部分,意志最为坚定的,予以观察,低调扶持。”

    改变一个民族。

    怎么可能不流血呢。

    天下没有这种好事。

    社会的进步,本身就是一次次革命、改革,反反复复,螺旋推进的。

    把学运限定在精英阶层、文化阶层,就是为改革做准备。

    涤荡风气,对保守腐朽进行一次凶猛打击。

    然后在学运这场考验人性的运动中,发现坚定的革新分子,将来用这批人,完成改革。

    这样流血反而最小。

    “当然,你如果做不到冷眼旁观,最多,最多只能表现出对学运的同情,对于一些,学运中,在中原待不下去的青年读书人,你可以暗中施以援手,笼络人心,四叔和方希直已经商量好了,到时候,四叔会庇护这群在中原待不下去的学运读书人。”

    “四叔……”

    雄英眼睛微红,哽咽声响起。

    他很清楚,一旦四叔庇护这群在中原要被杀的学运读书人,会给自身引来什么麻烦。

    四叔一定会承受,来自整个大明的压力!

    甚至,可能是一场烈度很大的战争!

    皇祖父也已经全都看明白了,所以才让他送四叔。

    朱棣揉了揉雄英脑袋,笑着向后,靠在座位柔软的靠背上,目光凝视着窗外黑漆漆的夜色,自言自语道:“不用为四叔操心,就以现在的时局发展,你认为,未来大明和四叔之间,没有冲突?既然有冲突,索性就猛烈一点也无妨。”

    “你永远要记住一点,任何的革新没有不流血的,让你最多只能同情,不是让你自私自利,而是,大明没有你去引导这场革新,没有人能完成,惜身,是因为你有更重要的使命去完成,咱们华夏文明,数千年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怪圈子,极端的礼教约束,其实就是一种极左极右,这是文化发展遇到桎梏产生的。”

    “程朱这些人,想要在前辈先哲的基础上突破,他们的本意是好的,但咱们这个文明高度,想要有突破,真的太难太难了,所以就要么极左要么极右。”

    后来王阳明的心学,其实也是如此。

    不可否认。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确是思想哲学方面,集大成的突破。

    但心学同样适用范围太狭窄了。

    不是一种普世哲学。

    “四叔也没有那么大的能耐,能把咱们得文化文明进行一次突破性发展,燕藩的新文化,其实说白了,遵循的不过还是中庸罢了,不偏激,走中间路线,把以前的极端现象,进行矫正,带回中间这条路。”

    燕藩说到底,本身只是制度和经济。

    文化、文明方面,只是采取中间路线罢了。

    不搞那种过分的极端。

    “中间这条路,有个好处,就是人的思维得到极大解放、社会得到极大活跃,这种氛围中,有利于真正能推高文华、文明高度的思想学说,在活跃的民间氛围演变中诞生。”

    西方文艺复兴,数百年间,诞生各类的思想学说,不就是在这种极大活跃氛围中诞生的吗?

    “咱们叔侄,只要创造出一个极为活跃的社会氛围,就等于黎明前,从地平线冒出的那第一缕阳光,这也是咱们华夏文明,迈向更高台阶的一缕曙光,我们叔侄完成这件事,就尽到我们的责任了。”

    “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怎么可能没有流血、没有牺牲,你既不要内疚,也不需要妇人之仁,大踏步往前走就行了。”

    现在的流血、牺牲再大。

    难道能有数百年后,那黑暗的百年屈辱史多?

    华夏文明发展到现在。

    不是儒家的错。

    也不是任何单一一个人的错。

    是文明高度太高。

    太难突破。

    无数人在追寻突破的过程中,发生了类似女人裹小脚这种选择性错误。

    难以突破,就极易在不断摸索中走极端。

    别的他不敢说。

    只要他们叔侄,把这率曙光托到地平线上。

    都能让中原文明的光辉,折服整个世界!

    大野五郎集团的献土献民,就是最好的证明,也给了他极大信心。

    这也是他为什么,哪怕入倭后,要面对正面阻击战,及后方游击战,都要兵入倭国。

    雄英看着朱棣侧脸,窗外挂着的玻璃罩马灯摇曳,光影洒在朱棣脸上,摇曳着。

    “四叔,雄英知道该怎么做了。”

    ……

    正月十一。

    距雄英大婚只剩两天时间。

    整个金陵城都张灯结彩。

    燕京。

    海军军港码头。

    一艘艘燕藩海商商船驶入码头。

    船东和操船的伙计们,瞧着前面的海商装载满将士,一边操持海船缓缓有序靠近码头。

    一边激动议论。

    “王爷终于要对外用兵了!”

    “哈哈……什么对外用兵,这可是倭国一方势力,对咱们燕藩献土献民!”

    “这证明什么?证明咱们燕藩的文明、文化高度,已经让四夷向往臣服,这可是周朝,周天子时期才有的事情,周朝可是有八百年国祚,我看呀,咱们燕藩至少也得八百年吧!”

    ……

    献土献民消息传回燕京。

    海陆军唱着嘹亮军歌登船准备出发时。

    整个燕京百姓都沸腾了。

    虽然很多人,甚至不知倭国在哪里,但献土献民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荣耀和归属感。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