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五十四章:一定要把燕王请回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五十四章:一定要把燕王请回去! (第2/3页)

贵人要是没有亲人来接,我带二人转转咱们燕京,咱们燕京有很多好看好玩的地方,中央花园、动物园、大剧院,这会儿临近傍晚,快下工了,美食街很热闹的!”

    方孝孺顺着车夫手指方向看去。

    和旁边还在说话夫妇乘坐的马车一样。

    那辆马车已经走了。

    想来和这个车夫一样,专门从事载人服务的。

    中原也有这样的车夫。

    只是马车和燕藩的马车不一样罢了。

    方孝孺笑道:“大叔如何判定,我们是从中原而来,为什么不能是东番呢?”

    “不可能!”车夫笑呵呵道:“二位贵人没有剪发,你们的衣服也不是咱们燕藩的新式服装,没剪发倒也罢了,咱们燕藩很多不在工厂做工的人,有人念旧,也没剪,可咱们燕藩,除了重大节日,其他时间,人人都穿这种新式衣服,因为方便,干活利索。”

    方孝孺笑笑,和杨荣对视一眼,“先去转转?”

    杨荣抿了抿唇,想了想,笑着点头。

    二人坐上马车。

    车夫坐在车厢前面的位置上,攥着马缰,扭头,拉开身后的玻璃小窗,热情道:“二位贵人,有什么事,就拉开这个小窗吩咐俺,如果嫌车内闷热,旁边的玻璃车窗上,那个小巧的铁把手,向后推拉,就能打开车窗。”

    方孝孺顺着车夫手指方向,捏住小铁钩,轻轻一拉,车窗就开了。

    眼中惊讶之色一闪而逝,好奇笑问:“大叔,玻璃如此脆,如何在这玻璃上钻空,安装推拉把手?”

    单单在一块易碎玻璃上开孔,足可以看出,燕藩的技术了!

    “贵人真问对人了,俺买这辆马车前,就是在玻璃工厂当雇工,这个孔不是钻出来的,玻璃溶液从高炉内,流出来,流入玻璃模具中,模具上就有一个小柱子,等玻璃溶液凝固,脱模具后,就落下这个小孔了,贵人,咱们出发了,两位贵人远道而来,肯定饥肠辘辘了,俺先带你们去世纪大桥附近的美食街吃东西,那里的美食,又地道又便宜,下工的工人最喜欢去得地方,就是美食街……”

    “好!咱们就去你说的美食街。”面对车夫的询问,方孝孺含笑答应。

    这里,肯定还有更高档的酒肆。

    他对吃不讲究。

    而且,他想坐在燕藩工厂的工人中间,听听工人们议论什么。

    这才能看到民间底层最真实的百态!

    ……

    美食街在世纪大桥北端,宽阔的街道两旁。

    方孝孺、杨荣抵达时。

    乌泱泱的工人,正好从南岸的工业区下工过来。

    涌入一个个小摊。

    “老王,还是老三样,一叠凉水煮豆子,一人一个麻辣猪杂锅,一碗米饭,二两玉米酒!”

    “好嘞!”

    ……

    各种各样的吆喝声,瞬间在各种香味混杂弥漫中响起。

    方孝孺带着杨荣从马车下来,递给车夫一枚银币。

    朝廷和燕王燕藩贸易,收到了很多这种精巧银币、金币,这种钱,很受中原百姓喜欢。

    一个银币恰好一两。

    中原,无论是富人还是百姓,都喜欢储存这种银币、金币。

    商家卖东西,如果用这种银币、金币支付的话,还能给点小彩头,或者一点小优惠。

    这种钱币,也被中原所有人,称为‘燕圆’。

    很多不希望中原百姓再想起燕王,仇视燕王的人,一边收藏这种钱币,一边冠冕堂皇抵制。

    最近一年,朝中正在吵吵着,推动币制改革。

    也弄这种钱币。

    制作这种钱币所用水锤技术,朝廷早掌握了。

    但钱币不多不少,刚刚一两的模具,朝廷却搞不出来。

    无他,朝廷的度量精度不够。

    得照搬燕藩,由夏原吉为首几个孩子,和匠人们一起搞出来的那套度量标准。

    而这又恰恰是敌视者,无法接受的。

    “大叔,今天你的马车,我们包了,一块银币够吗?”

    “够了,够了,其实还多了呢!”

    方孝孺笑笑,带着车夫、杨荣,在车夫介绍下,来到一个买猪杂锅的小摊坐下。

    在车夫推荐中,很快,几样小菜,以及一人面前一个热气腾腾的小砂锅摆上来。

    方孝孺看着热气腾腾砂锅内,辣椒红汤下,满满当当的猪杂,再看看面前的米饭。

    这米,看样子属于糙米。

    米粒都是碎的。

    但即便是碎的,也是白花花的大米!

    中原多少百姓,还在吃玉米窝窝头!

    方孝孺吃了几口,满嘴苦涩,不是滋味。

    不是饭不好吃。

    使用了各种香料,饭食香的很。

    是他心中不是滋味儿!

    “方先生,不合口味吗?也对,这都是俺们这些糙人吃的,要不,俺带方先生……”

    车夫拘谨的话未说完,方孝孺忙含笑摆手,“大叔,我只是感慨,咱们大明还有很多百姓以玉米窝窝头果腹,而王爷的燕藩,普通百姓,虽然吃的是碾米碾碎的糙米,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白花花的大米饭啊!”

    车夫微微惊讶,“咱们大明还有很多人,顿顿都吃窝窝头吗?俺们倒也吃窝窝头,但主要是为了省钱,为了多存点钱,供孩子读书、盖房子、以后还要买钟表、缝纫机、自行车,要说不考虑这些事情,咱们就是天天吃米饭,也吃得起。”

    “咱们这里土地本来肥沃,这些年,王爷派遣官员推广村村堆肥,就是把村养殖场的各种动物粪便,人的夜香、倒入挖好的堆肥坑,混合铡碎的作物秸秆……”

    “再加这些年,咱们燕藩,从东番到吕宋,到处都在利用廉价的水泥修建农田水利、建设水力灌溉车,粮食几乎年年丰收。”

    ……

    方孝孺认真听着。

    燕藩的粮食产量大,他倒是知晓。

    这些年,每年都有大量粮食,被贩运回大明。

    去年物价只涨了两成,其实和燕藩贩运回去的大量粮食有很大关系。

    如果没有这批粮食,粮食的价格,就不止上涨两成了!

    至于廉价的猪下水,都是各个乡土村社养殖场廉价提供的。

    其实,大明也有大量猪杂。

    但大多都是乡土村社百姓自己吃了。

    形不成经济。

    原因很简单。

    首先,大明的营商环境。

    其次,大明的香料价格还太贵了。

    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

    农村百姓吃,也就是简单洗干净,清水加点盐,以及其他野菜煮着吃。

    味道很不好!

    哪有眼前这一小锅,加了辣椒和各种香料,用红汤煮制的好吃。

    “王爷这里,香料很便宜,都能人人吃得起了?”他很清楚,猪杂这种食物,能如此广泛参与经济循环,各种香料就是重要的一环。

    “刚开始也很贵的。”车夫边吃边骄傲说着:“两年前开始,咱们燕藩的农科司陆陆续续开始推广诸如辣椒、茴香、胡椒这些香料的种植,这不,仅仅一年,就便宜了……”

    方孝孺立刻就明白。

    农科司肯定是驯服了野生香料的人工栽培技术。

    燕王麾下,有个农科司,他早知道。

    上次伴随圣驾南巡。

    他们就见过,农科司协助春晓、民丰开办的大药房,确保药性的前提,人工栽培草药。

    大明就是因为香料价格贵。

    所以无法让猪下水在经济循环中流动起来。

    导致,城内百姓吃不到廉价的荤腥。

    而农村百姓吃的想吐。

    当然,这其中,也有大明营商环境的原因。

    王爷为什么不把这种人工大面积栽培繁殖的廉价香料贩运回大明?

    方孝孺不知。

    随着大明海商崛起,大明海商和地方官府联手,首先就把燕藩海商,从最赚钱的香料海贸中排挤出去了。

    同时,这群海商,又故意囤积居奇,联手控制香料行情。

    燕藩的香料,根本就进不去大明市场。

    而朱棣这边,已经从与大明的海贸中,赚取了不小的顺差,也不想因为香料遭人眼红记恨,破坏现在越来越热的出海潮。

    至于大明内部的事情。

    朱棣有关注。

    但自从他离开后,就决定,不再管大明内政。

    方孝孺突然感觉被人扯了扯衣袖,扭头,就见杨荣愣怔看着远处。

    顺着杨荣视线看去……

    祈婳骑着自行车,在不远处一个小摊附近停下,“婶子,我买一串烤鸡翅!”

    “好嘞!郡主,今天又是偷跑出来的对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