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终于回来了! (第2/3页)
系列工业厂房,全都在海湾南部。
之所以选择在海湾南部建设工厂。
主要是因为,根据对吕宋全年风向的统计,绝大多数情况,风是从北往南刮。
百姓住在北部,工作在南部的工厂。
起先。
工业规模小,百姓要么在工厂附近搭个棚子凑合,后来随着工业区规模越来越大,引发了一次重大火灾后。
朱棣就严令不准百姓在工业区附近,图方便搭棚子居住。
可如何从北部海湾,过海湾南部,又成了一个巨大问题。
为此,一座横亘海湾两侧,高十丈,完全不影响海船航行的大型铁桥出现。
“少爷,咱们是直接回王宫,还是去对岸的工业区看看,少爷离京时,杨老八就邀请少爷去他们正在建设的自行车厂看一看……”
坐在车厢外面前端,亲自给朱棣赶车的毛骧突然询问。
朱棣笑笑,“先去工业区看看,然后再回王宫吧,东旭搞出来的那个钟表,也有沈家为首几位商人,买走了专利技术,正在建厂,咱们一起去看看。”
“好嘞!”
“阿爹,我们先去看八爷爷他们了!”
雍鸣蹬车,祈婳坐在后面,经过他们马车时,笑着招手。
一群孩子,一溜烟就冲上横跨海湾南北部的大铁桥,嬉笑着,消失在视线中。
马车经过北部区南北向主干道,驶上铁桥。
朱棣笑看着孩子们消失在视线中,收回视线,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大铁桥。
四根直径两米,浇筑钢筋的水泥柱上,一座宽可并行四辆马车,横跨五百米的大铁桥横亘在海湾上。
“敢不敢和我打个赌?”朱棣笑看徐妙云,“不久后,三座自行车工厂开始批量生产后,每到工厂下班时间,会有无数工人,骑着自行车,通过这座大铁桥!”
徐妙云不由笑了,“我才不和你打赌,要么,我赌这样一幕会发生,你赌不会发生。”
现在一到一天劳作结束,工人们总骑着驴马回家。
可对于工人来说,养牛马实在不划算。
没有不吃不喝的自行车省事。
另一辆马车内。
娜仁托娅和已经六岁的金豆子,爬在车窗边,看着缓缓向后倒退的大桥。
娜仁托娅感慨道:“小姐,每当经过这座大铁桥,我都会被深深的震撼到,总觉我四叔实在是太厉害了,恐怕这是整个天下,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工程了吧?”
当时,四叔为了修建这座大铁桥,短时间内,让钢铁厂建设了五百个小型炼钢炉。
每天能产钢一吨。
到后来,增加到一千个小型炼钢炉。
日均钢铁产量翻番,达到两吨。
整座大桥,用掉六百吨钢、一百吨生铁、二十吨熟铁!
她犹记得,当时给钢桥打铆钉时,一只只通红的小坩埚摆放在钢桥上,一颗颗铆钉在坩埚炉中预热变红后,打入钢桥钢建构预留的连接处。
数千人,抡着大铁锤,把烧红的铆钉紧紧敲击在链接出。
这样波澜壮阔的一幕幕,她至今难忘。
她和世显成婚时,大铁桥钢建好。
首先通过的,就是她的花轿。
建筑这座大铁桥,对后来的燕京工业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
水力轧钢技术越来越强。
制作出了一整套,能够轧制多种样式、规格的轧钢生产线。
建造起一千座,一次性,能出钢一百到两百斤的小钢炉,现在最多只能做到两百斤。
这座被命名为世纪之桥的大铁桥建成后。
钢炉、轧钢生产线就面临着没有用武之处。
也就在这个时候,有百姓突然搞出畜力收割机。
其中很多关键部件,就用到钢。
紧接着,有匠人研究出,手摇缝纫机。
虽然这种手摇缝纫机,一个人使用很不方便,往往需要两个人协助,一个人手摇一个铸铁小轮子,一个人在上下跳动,串线的针下缝制衣服,或者是,已经风靡燕京的各种动物皮制成的鞋子、靴子。
虽然不方便。
但手摇缝纫机一经出现后,就成了抢手货。
因为这种手摇缝纫机缝制的衣服,针脚更好看,而且比手工缝制更结实。
最近一年,整个吕宋,谁家成婚不给女子准备一个小巧的手摇缝纫机,都会被人笑话的!
如今,自行车需要更多钢铁以及轧钢生产线生产的大量预制件。
就连东旭,研究弹道需要精确时间,搞出来的钟表,据说也要由钢铁制作出来,十分精密的发条。
畜力收割机、手摇缝纫机、自行车、还有他们现在乘坐的这种更加舒适的马车,等等一切新玩意,成功消化了建铁桥时,不计成本新建的一千座小钢炉。
轧钢生产线稍微改造一下,就能为这些新鲜东西,提供预制钢件。
现在,四叔治下,他们乘坐的这种舒适马车,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出行工具。
富人购买。
就连普通百姓也购买,专门提供运输人的服务,赚的盆满钵满。
也就是需求量太大。
而这种马车制作产量跟不上,所以现在只满足燕藩内部,没有像缝纫机一样,大规模贩运大明。
不然,她可以肯定,移民会越来越多。
去年,从大明迁徙燕藩的百姓就已经超过五万名额,达到了五万一千多人。
有数千人是听说燕藩种种,没有在朝廷备案,偷偷贿赂海商,或者直接藏在海商的船上,跑到四叔燕藩的!
对于这种情况,四叔担心引起大明朝廷的误会,已经多次严厉提醒往来的海商,每次从大明出发前,一定要检查船上的每一个角落。
倒不是四叔不想要百姓。
燕藩太缺人力了。
只是,担心引起大明朝廷误会罢了。
就在娜仁托娅思考着,大铁桥建成一两年后,燕藩突然间新事物爆发潮时。
马车来到土桥村开办的工厂前面
八叔、周世显等人已经在工厂外面等着了。
宽二十米,长约百米的砖瓦厂房,除了门口侧面,挂着一块写着‘飞马牌自行车制作厂’木牌外,再没其他装饰。
粗犷中,也展现了工业的恢弘。
马车停下。
朱棣、徐妙云尚未来得及推车门下马车,八叔、世显已经走来,八叔拉开车门,高兴笑道:“王爷……”
朱棣无奈笑笑:“八叔,还是叫我四郎吧,亲切。”
随着权柄日盛一日,身边能和他平平常常说说话的人也没了。
八叔他们现在也拘谨了。
八叔穿着一身劳动布制作的分体式工装,一点都不像个工厂管理者,反而更像个工人,讪笑挠头,“四郎,你们可总算来了。”
朱棣、徐妙云笑着下车。
“八叔,这就对了,要是连你们都不跟我们寻寻常常说话,那我们可真是活的没意思了。”朱棣笑着握住八叔的手,微微用力拜托。
杨八叔明白,暗暗感慨,笑着点头。
“走,八叔,带我们进去看看你们的飞马自行车。”
八叔笑着招手:“四郎,我陪着你和大丫,让世显给你们介绍。”
朱棣看向同样身穿一身工装的周世显。
工业区,私人的雇工身股制工厂很多。
除了冶铁还在他为首,燕藩政权的掌控中。
类似马车、自行车、手摇缝纫机、畜力收割机这些工厂,全都是私人承办。
就连轧钢生产线,在建成大桥后,燕藩扶持的研究团队,帮忙完成改造升级后,也全都出售给私人了。
在一些重要行业,他要保持官府控制。
比如冶炼钢铁。
这关系一国军事工业,也关乎国本民生。
至于其他行业,他都放开让私人承办。
燕藩政权的专利,燕藩只收取专利费。
就如搞乡土村社,他不想权力插手。
搞工商业雇工身股制,他也不想权力过多参与其中。
任何经济,他都时时刻刻警惕发展成官僚经济。
反正有身股制制度存在,商人挣取的财富再大,都要不经官府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