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鞋子 (第2/3页)
发愁了。
按照奥地利帝国的财政部的判断:奥地利帝国的这一轮经济扩张已经到达极限了,奥地利帝国的大量商品在自身的市场内已经趋近饱和状态。
换句话说就是市场没有更多的钱可以用来消费奥地利帝国的商品,弗兰茨为此搞出了分期付款模式,但即便如此消费能力的提升依然有限。
毕竟此时由于技术条件所限,信用货币不可能过分发达。
继续扩大产能并不会增加利润,相反可能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货物积压,如果为了降低库存而降价销售反而会降低利润。
在一个依然还有人吃不上饭的国家谈产能过剩,其实是一个挺可笑的问题。
以奥地利帝国的鞋子产量为例,1850年奥地利帝国的胶鞋产量突破5000万双,成功超越英国。
(英国的皮鞋产量大概为5600万双。)
理论上讲奥地利帝国生产的胶鞋足够给奥地利人每人发一双,但实际上这些胶鞋里有超过六分之一是来自军队的订单,还有大概有三千万双销往国外。
剩下还有六百万双会供给殖民地,整个奥地利帝国近五千万人口实际消费的胶鞋只有一千万双左右。
此时奥地利帝国依然有近千万人在使用树皮、草茎制成的鞋子,有些甚至会使用麻布裹脚,又或者直接赤脚。
这种情况也不只是发生在奥地利帝国,英国也有数百万人买不起鞋子。
奥尔加在出行时看到一群赤脚的小孩跑来跑去觉得十分可爱,可事后她才知道那些孩子真正不穿鞋子的原因是因为买不起鞋子或者说父母觉得孩子长得太快没必要浪费钱购买鞋子。
这些可以肆意玩耍的孩子并非贫民,他们不用劳心工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没有鞋子。
弗兰茨个人是非常相信财政大臣布鲁克男爵,以及奥地利帝国那些经济学家的专业水平。
只不过他们用的还是英国人那一套,“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活动毫无意义”,“没有私利的驱动必然导致堕落和懒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