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英魂长眠,佑我大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英魂长眠,佑我大明 (第2/3页)

泽吃完了,大明内部陷入混乱,这倭寇岂不是又要卷土重来,到大明来到处杀人放火?”

    “朕现在趁着国力强盛,做多一点,后人就少受点罪。”

    朝中一些大臣们,对驻军江户,其实有些反对意见,倒不是说反对对倭国动武,而是反对继续加大投入,让倭国这么在粪坑里糜烂下去,也不失为一种办法,过多的干涉,有的时候更像是一种仁慈。

    高启愚环视了廷臣一圈后,平静的说道:“更加直白的说,就是趁着现在大明强大,让倭国永无翻身之日,让其彻底消失,才是唯一办法!”

    “现在不做,衰弱的时候,这些狼心狗肺的东西,就会图谋大明。”

    高启愚说话就非常直白了,就是要趁着强的时候,把事情做绝,趁你病要你命,趁着倭国还未完成统一大业,趁着倭国还没有完成国朝构建,将其杀死在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之中。

    朱翊钧没有敲钟,他就这个意思,高启愚的解释很对。

    “陛下圣明。”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站起来齐声说道。

    这几封信,算是彻底把这些藩属国的嘴脸暴露无遗,全都是一群养不熟的白眼狼,不用过多的柔仁,趁着倭国内部还没有完全平稳,灭倭,才是大明和倭国之间的唯一答案。

    高启愚归班,廷议开始继续。

    之前翰林院大学士们搞了一出商周同源说,一下子就把《周礼》给架到了火上拷,既然《周礼》不是尧舜禹三代之上的礼法,是周公旦个人奋斗,那儒家是不是要顺应时代改变,就成了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

    必须要改变,周礼尚且需要与时俱进,遑论后世礼法了。

    不过,多数的民间讨论,还集中在了商周是否同源的问题上。

    大部分儒学士还是坚信,商周不同源,这只是个假设,而非事实,他们搬出了《尚书》等文集,咬文嚼字要证明,周礼就是尧舜禹三代之上的礼法。

    而翰林院学士们,又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据。

    商王是纳贡制,对于各地方伯诸侯进贡的贡品,都有明确的登记,比如今天某某方伯进贡了多少龟甲,进贡了多少羌人,而翰林院翰林们,在殷墟的祭祀坑里,找到了周方进贡羌人的明确记载。

    这代表着周方,也在配合商王进行人祭和人牲的祭祀活动,而且周朝,也执行商朝制定的《四方献令》,商、周都让四方诸侯朝贡各种物品,这佐证了商周同源。

    当然还有许多儒学士不肯认同,对这些翰林学士们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关于变还是不变,儒学士内部产生了分化和矛盾,就会遵循矛盾相继的原则,无论是否最后定性商周同源,都会让腐朽的儒学发生变化,大明皇帝和朝臣们乐见其成。

    翰林院又解析了各种各样的甲骨文,完善了文字演变的过程,比如。

    翰林们就发现,在商朝的时候,出的反义词,不是入,而是各。

    出在甲骨文中,就是脚指头朝外的一只脚,离开口,口可以解读为洞穴、巢穴、家宅,代表着人离开自己的住宅;而各,则是脚指头朝内,回到了口,也就是回到了自己的巢穴、住宅。

    壁画、甲骨文的脚、在逐渐演变成各的上半部分‘夂’。

    比如客人的客人,就是外面来了个人,要加个‘宀’表示房屋;比如格挡的格,就是家里的主人,用木栅栏、木棍抵御别人侵犯;比如略,表示侵略,田在古代表示疆域、界限,家里的人越过了界限,占据了别人的房屋、田亩等等。

    这都是汉字的演变,有着非常完整的演变过程,代表着这片土地的文化,从始至终都没有变过。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甲骨文,商朝的王,是一个‘大’字下面一个‘一’,不是说最大的一个人,上面的大,逐渐演变成了天字,其意思是天子。

    这个发现,代表自从商时候开始,天子就已经代表君王了,如果按照《尚书》的记载,最早在夏的时候,就有天子威命的说法。

    解析这些汉字演变过程,不是没有意义,就像翰林院专门推出了《文明》系列的文章,就是为了论证,大明为何是天朝上国,为维护这一共识做的努力。

    礼部奏闻之后,兵部奏闻了关于平播之战的进展,已经打了起来,战争的进展顺利也不顺利。

    顺利是达到了预期,进军速度很快,杨应龙不是对手,三战连续告捷;不顺利是朝堂和地方,都有些高估了火器的威力,在复杂地形上,重炮的运输有些困难。

    工部奏闻了北方五十一座官厂、十八座大学堂、京广驰道等等大工鼎建的进程,其中济南到扬州的驰道已经全线贯通,并且顺利的进行了试运行,不会耽误明年皇帝南下驻跸松江府的计划。

    户部奏闻了辽东垦荒的田亩数,辽宁、吉林两地,登记在册田亩数为514000顷田,而丁口数只有区区的四百万人,四百万包括了妇孺和老人,人口严重不足,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劳动强度的极限。

    大明一个壮丁精耕细作,最多就管理10亩到20亩,而有一头牛可以额外耕种25亩,四百万丁口,再加上耕牛、骡驴等,这51万顷(5110万亩)田土,也到了劳动强度的极限。

    “陛下,臣请圣旨,诏侯于赵回京,出任户部堂上官,辽东事儿,他最是清楚。”张学颜请皇帝陛下把侯于赵召回京师,管理辽东农垦局,对农垦事进行规划。

    张学颜本身也出身辽东,在辽阳做过巡抚,但大规模垦荒,是他离开之后的情况了,辽东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侯于赵必须要回京了。

    辽东垦荒事,陷入了一个困局,一方面土地已经达到了壮丁的劳动极限,一方面需要继续垦荒,扩大屯耕面积。

    明明已经到了劳动极限,还要垦荒,原因是还有源源不断的汉民涌入辽东闯关东,如果不垦荒,就会陷入旧田有主,新人无田可耕的局面。

    “侯于赵说他还没写完深翻。”朱翊钧沉默了下,问道:“非侯于赵不可?”

    侯于赵要在浙江写两本书,一本还田的《翻身》已经写完,一本防止还田令被破坏的《深翻》才写了一多半,侯于赵是个有始有终的人,他要写完,才肯回来。

    “陛下,由不得他了,浙江局面已经趋于稳定。”张学颜仔细盘算了下备选人才,最终还是认为侯于赵最合适。

    张学颜本来中意王家屏,但王家屏从未去过辽东,农垦局兹事体大,涉及到了天变这件大事,交给王家屏有失稳妥。

    一般而言,衙司堂上官,要选个不懂的人做主,不能让懂专业的人负责专业的部门。

    要让不懂律法的人去刑部,农业大臣不能真的懂农业。

    这种潜规则就造成了朝廷就像是个草台班子。

    可农垦局,不能如此胡来。

    天变就像是悬在朝廷脑门上的一把利刃,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生死大劫,装不知道、粉饰天平,天变也不会消失。

    北方粮食不足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一条京广驰道去解决,北方产出足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