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9章 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9章 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3/3页)

 既然这样,那就换个方法好了,土地兼并问题无非就是赋税问题,只要解决了赋税问题,一切就容易得多。

    舒鸿煊提起笔,在宣纸上先写上三代姓名和籍贯年甲,然后开始奋笔疾书。

    开商路,课以重税,允许商人有科举的资格;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权贵地主不得例外,每十年重新丈量一次;赋以田亩纳课,役以户丁征集,此将役归于地,计亩征收;力役改为雇役,由朝廷雇人代役,又或纳银代役

    只要不再重农抑商,广开商路,又把可以允许商人科举的胡萝卜掉在商人面前,便是课以重税都无法阻止商人交税银的热情。

    至于重新丈量土地,就是为了更加方便收取赋税,土地兼并很明显的表现就是权贵名下的田亩数量多年不变,这才是国库赋银无增有减的原因。

    役归于地,计亩征收;力役改为雇役,由朝廷雇人代役,又或纳银代役,此乃赋役统一,各级官吏难以巧以名目。因此,丛弊为之一清,使税赋趋向稳定,平民得以稍安。

    这些举动在根本上都没有触动权贵的利益,就算权贵名下丈量出来的土地比以往多出十倍百倍,朝廷也不会收回去,只会根据土地的多少收取赋税,而且还改变了赋役的方法,说到底,赋役统一,本身就少了名目繁多的赋税。

    舒鸿煊胆敢这样写,就是因为周景明曾经跟他细说过这位皇帝的行事,由此可以推断一二。

    承德帝已经把屠刀举起来,那么如果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多半是全国重新核实人口,丈量土地,那个时候权贵地主们名下的佣户,可就不是这样轻轻巧巧的只用收取赋银就能过关的。

    因为均田制外还有另一制度,就是限田令,限田令规定了每个阶层所拥有的田产多少,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到,不会有人老实的遵守限田令。

    真要等承德帝举起屠刀,这些地主们多侵占的土地全都要给承德帝吐出来。

    那才是伤肝心疼到极点呢。

    ps:回来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